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0 14:2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达标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下(R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______!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6)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写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透过密密的花枝的缝隙漏下的点点光斑在地面闪烁着,光影变huàn,古槐与紫藤就在其中演yì着一场光阴与生命的盛大欢愉。落雨了。伴随着泪珠撒落的,还有紫藤花瓣。盛开是庄重的,凋落同样也是一件圣洁的事情。那是秋叶一样静美的回归。回归土地的怀抱,回归根的呼唤。纷纷扬扬的花瓣飘落,飘落成一场盛大的花雨,谁都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缝(   )隙  光影变huàn(   )  演yì(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分)
(3)文中“圣洁”的“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请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写为反问句。(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4分)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选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2分)
(2)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分别是舅妈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约翰家。(2分)
4.某校九年级(1)班以“汉字魅力大家秀”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汉字魅力场】
(1)活动中,小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5分)
汉字具有诗意之美。比如“梦”字,拆开为“林”和“夕”。【A】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B】“寒日无言西下”,触动的是游子思乡的孤独之梦,“返景入深林”,触动的是文人逃禅的隐逸之梦。【C】汉字是有灵性的,它是最举世无双的文字。
①【A】处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在“__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__”。(2分)
②【B】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分)
③【C】处画线句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__”删去。(1分)
【口语交际坊】
(2)班级有四位同学在学校“汉字魅力大家秀”大赛中获奖,作为同学的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3分)
【实践展示台】
(3)班委会12月3日决定将于12月10日下午4点在本班教室举办“年度汉字我推选”活动,请你代替班委会写一则通知,请全班同学按时参加。
(4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3分)
黄山松
丰子恺
①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特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它的特色方才明晰起来。
②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作“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窈窕,那么坚劲,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仅凭呼吸空气和沐浴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③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了柳条挂下去。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A】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个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显然,它不肯面壁,而一心倾向着
阳光。
④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作“团结松”。【B】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我凝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的松树呢: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作“蒲团松”。这株松树长在山间的一小块平坡上。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这就是说:全体像个“丁”字,但上面一画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的长度的两倍。这一画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的好像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陪我上山的向导告诉我:“上面可以睡觉的,同沙发床一样。”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行上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觉。
⑤然而这一天,我们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路程远大,不宜耽搁;只得想象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有改动)
5.作者笔下的黄山松有哪些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6.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7.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作者三次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6分)
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任选一句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9.结合链接材料,谈谈黄山松精神给你的启迪。(3分)
【链接材料】安徽人传承历史,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相继创造了“黄山松精神”“王家坝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精神。“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黄山松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
[二](17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的观念,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一些书页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饭粒粘住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成功栽种红树。钟扬的故事向我们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这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有删改)
【注释】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0.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1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结合第⑤段内容,说说“读书种子”的新内涵。(3分)
14.阅读全文,说说如何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4分)
[三](15分)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②之使导③,为民者宣④之使言。”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召公谏厉王止谤》)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决:挖开,排除。③导:疏通。④宣:开导。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人谤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7.【甲】【乙】两段文字中进谏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8.两段文字都塑造了进谏大臣的形象,你更欣赏哪一位?结合文章简述理由。
(4分)
三、写作(55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雉从梁上飞
(2)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年少万兜鍪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毅魄归来日
(6)苟全性命于乱世
(7)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8)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1)fèng 幻 绎
(2)撒落 洒落
(3)最崇高的
(4)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3.(1)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2)雷沃德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4.(1)①心灵 的画面(情景、瞬间) 
②“孤独之梦”后的逗号 分号 ③最
(2)示例:祝贺你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参加此次大赛使你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你们是全班同学的骄傲,你们的表现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汉字的魅力,更加意识到学好汉字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说好汉语,写好汉字,做好中国人,共圆中国梦。
(3)示例:通 知
全体同学:
我班将于12月10日下午4点在本班教室举办“年度汉字我推选”活动,请大家按时积极参加!
九(1)班班委会
12月3日
二、[一]5.①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生命力顽强;②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还不肯面壁,一心倾向着阳光;③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
6.开门见山(或总领全文),告诉读者本文是围绕黄山松的特色来写的;强调黄山松的特色是作者自己亲自观察得来的;设疑,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或引起读者的思索)。
7.起初,作者对生长在石缝里的黄山松能够那么苍翠、窈窕、坚劲而感到惊奇;紧接着对松根一大半裸露在空中的松树似乎仅凭呼吸空气和沐浴阳光也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而感到诧异;最后对“蒲团松”紧密团结得好像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感到不可思议。
8.示例一:【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长在悬崖边的黄山松的形态比作“木梳”和“习”字,形象直观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姿态。
示例二:【B】句“偎傍”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山松的枝条人的动作,生动形象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紧密团结的情态。
9.“黄山松精神”是安徽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黄山松的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团结开放、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鼓足干劲,向上攀登。(言之成理即可)
[二]10.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11.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举例论证。以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3.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14.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超越名利,认识到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长才;要有质量有分量地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紧密结合,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一起做“读书种子”。
[三]15.(1)偏爱。 (2)使……听到。 (3)满一年。
(4)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5)因此。
16.(1)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2)阻止百姓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17.王之蔽甚矣 厉王虐,国人谤王
18.示例:我更欣赏邹忌,他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采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规劝,更能使君主接受,以达到进谏的目的。
【乙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在路上彼此用眼神示意。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不满的言论了,(百姓)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阻止百姓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川堵塞,河水就会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样。因此治理河流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他们,让他们讲话。”厉王不听,从此国都里的人再也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三、19.思路点拨: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原来,我也很______”。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全题目,这个题目可以补写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可以写好的,也可以写不好的,如“棒”“优秀”“能干”“坚强”“幸福”“脆弱”“苦恼”等。审题时还要注意关键字眼。此题中的“原来”“也”是关键,不能忽视,它们告诉作文者,所补填的是原先没发现,现在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才使自己恍然大悟的内容,因此,作文中肯定要写到补填内容的反面,不提到这个方面,作文就离题了。作文时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方面来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突出思想上认识另一面的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要突出“也”这个字。本题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