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光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B.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D.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2.(2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2分)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4.(2分)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
B.“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D.“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5.(2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6.(2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削弱了诸侯实力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加强了货币管理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7.(2分)历史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8.(2分)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9.(2分)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农耕文明
C.小国寡民
D.寡头政治
10.(2分)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这一规定,力图( )
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
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
C.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1.(2分)有人评价雅典民主时说,公职人员抽签制是一种违背科学的极端化民主。说其“违背科学”指的是( )
A.不能保证每个公民在当选机会上绝对平等
B.难以保证当选者的道德素质和从政的能力
C.很容易被少数野心家、阴谋家所操纵控制
D.隐含可能侵害少数人正当权利的潜在危险
12.(2分)11世纪末,随着《民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被发现,欧洲掀起一场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
运动,大力强调罗马法效力的属地原则:“在一国范围内,一切人和事都应当受到法律
的约束。”这说明( )
A.罗马法理念已经在西欧社会全面复兴
B.西方社会的法制观念孕育于古代罗马
C.罗马法满足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法律需求
D.罗马法复兴运动满足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13.(2分)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14.(2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但是在17世纪的英国却出现了“天有二日,国有二君”的场景。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
A.英荷战争
B.独立战争
C.光荣革命
D.英法战争
15.(2分)17
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首相没有行政权力
D.君主尚有一定权力
16.(2分)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17.(2分)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如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
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18.(2分)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
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19.(2分)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20.(2分)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21.(2分)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22.(2分)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3题22分,第24题12分,第25题22分,共计56分。)
23.(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在政治结构上有哪些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原因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是在人类古典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其政治体制。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有利于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有利于建立城邦民主政体。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对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影响”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要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5.(2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邦联条例》
1787年宪法
立法机构组成
一院制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立法机构成员的构成与产生
每邦在国会的代表2~7人;各邦立法机构按年度指派代表。
每州2名参议员,由各州州议会选举产生;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众议院。
行政首脑
无
合众国总统
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
诸邦有征收税金,向其他邦征收关税的权力。
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关税、输入税和货物税;征税法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
批准生效
交给联邦的立法机构审议,如果同意,授权他们在国会的代表批准。
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各批准州成立。
﹣﹣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光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考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解题关键是准确对比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王位传承频率。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更换王的速度明显比商朝要慢,这说明西周的统治更加稳定,主要和王位的传承方式有关,A正确;
西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排除;
西周时期的血缘纽带是呈现强化趋势的,C排除;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D排除。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解答】“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表明材料强调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有关,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承秦制”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承秦制”的理解和对其表现的识记。
【解答】“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有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符合“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
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对专制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专制主义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废除。
【解答】A项指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分散了相权;
B是宋代分割相权的表现,加强了皇权;
C是明朝设内阁的情况,内阁是加强皇权的表现;
D项“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制约皇权的特点,这是皇权强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因此,在皇权加强中,只有D项情况特殊,后来通过设置军机处最终强化了皇权。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且唐代科举重视诗赋才能,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故选:D。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让地方诸侯在参加献礼时用重金购买皮币,主要是为了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B.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上统一。
C.材料中的货币并不是统一的流通货币。不是加强货币管理的表现。
D.材料中的措施不可能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只是对他们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故选:A。
7.【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正确。
A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
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需要掌握察举制的积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察举制进步性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要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制度,但是察举制以品德和才学为主的举荐方式,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这体现了他对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的肯定,故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咱俩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少数人,其主要的特征是小国寡民。而不是中央集权。
B.材料体现不出以农耕文明为主。
C.从材料可以看出,只有一个城市,而且人口只有几万人到数十万不等,典型的是小国寡民的国家。
D.材料看不出政治体制是寡头还是民主制。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
【解答】“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表明这一规定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A.抽签制度能够体现出选举上的平等。
B.抽签并不能选出合适的执政人员,难以保证当选者的道德素质和从政能力,所以说它违背科学。
C.抽签很难被少数野心家和阴谋家操控。
D.损害少数人的正当权益,在所有民族中都可能存在,这是民主本身的缺陷,不是极端民主化的,违背科学的表现。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民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被发现,欧洲掀起一场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运动”。
【解答】“《民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被发现,欧洲掀起一场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运动”表明西方社会的法制观念受到古罗马法的影响,故B正确;
AC太过绝对,排除;
D根据“11世纪末”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当时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荣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的情况,不是英国与荷兰的关系。
B.17世纪没有出现美国独立战争。
C.从材料的时间以及国有二君,可以看出是在光荣革命以后,威廉和玛丽共同成为英国国王的现象。
D.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的政治状况,不是英法战争的特点。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国王的权力,
【解答】“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再结合时间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可知在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情况下,英国国王依旧可以罢免首相。
故选:D。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和理解材料。
【解答】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通过表决过程,在表决中起决定意义的是强大的民意压力,国王只是顺势而为,并不能体现出国王有重要的政治,这也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事实。
B.上议院在议会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要得到上议院通过。
C.材料中可以看出保守势力最后做出了让步,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
D.英国17世纪就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选项与材料时代不符。
故选:C。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材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可知,体现的是在宪法确立过程中矛盾和分歧较大,这也说明联邦体制经历艰难历程,A选项符合题意。
1787年宪法并未解决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最后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B选项排除。
1787年宪法的制定初步解决了南方与北方对立的局面,C选项排除。
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D选项排除。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制度确立的相关知识。属于情景题,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信息是“1866年”。
【解答】清朝官员斌椿考察欧洲是在186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才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设立帝国议会,因此该时段不可能存在,故D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均有可能出现,故排除。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侧重于考查的是两党制。
【解答】“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也就是说两个政党是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
故选:D。
20.【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切入,结合美国《1787宪法》进行思考。
【解答】题干“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反映了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是“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解答】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
AC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考查对法国总统权力的变化的认识。
【解答】题干反映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了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总统权说明权力增大,这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3题22分,第24题12分,第25题22分,共计56分。)
2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以及罗马法。解题关键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政治结构:第二帝国是指秦朝,其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政治方面: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
(2)问题:根据“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得出藩镇割据。解决: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收精兵,建立禁军,兵权收归中央;削实权,设通判,派文臣管理地方;制钱谷,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财政等方面。
(3)原因:根据材料可概括得出罗马对外扩张导致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尖锐。
区别:结合所学可得出公民法只适用于古罗马共和国公民;万民法则适用于古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各族人民
故答案为: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
(2)问题: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建立禁军,兵权收归中央;削实权,设通判,派文臣管理地方;制钱谷,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财政。
(3)原因:罗马对外扩张导致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尖锐。
区别:公民法只适用于古罗马共和国公民;万民法则适用于古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各族人民
24.【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要做到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然后对提炼的相关观点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要做到有理有据,最后论证说明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就本题而言可从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的黄河流域,批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烂;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理环境差异对古代东西方政治体制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是地理环境有利于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然后结合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从希腊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角度,论述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最后升华论题,得出古希腊地理环境有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深刻影响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的结论。也可从“地理环境对中国政治体制形成发展的具体影响”角度提取论题,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论题:地理环境有利于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
论述: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地理环境特点为山多耕地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耕地少导致农业不能满足生存之需,必须对外进行商品交换,再加上古希腊三面环水和港湾众多,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强调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因而推动自由平等观念的产生,为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结论:古希腊地理环境有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深刻影响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
25.【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与法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第(1)题,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具有的特点,考生可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指出。第(2)题,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第(3)题,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的不同,考生可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解答】(1)根据图表中立法机构的构成中两者的比较,得出联邦制下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立法机构健全;据材料中“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关税、输入税和货物税;征税法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得出联邦制下国会的权力加强,享有征税权;据材料中邦联制下无行政首脑,而联邦制有合众国总统,得出实行总统制。
(2)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美国成立之初松散的邦联制的弊端,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并且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根据材料二中的“总统……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等信息及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以得出:与美国不同的是,法国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其政体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
故答案为:
(1)特点:立法机构健全,国会拥有征税权,权力加强;成为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
(2)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3)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