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达标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下(R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浣溪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采葵持作羹。 (《十五从军征》)
(6)____________________,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7)默写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石板街位于濉溪老城,清末民初,这里店铺林立,酒肆饭铺、银号茶坊、酱菜糕点、民生杂货等一应俱全,行商走贩络绎不绝。历经劫难,石板街渐失往昔繁华,日显颓唐老态。如今石板街得到保护,晨xī中,古朴的院落、悠长的小巷、光滑的青石板以及风中摇曳的小花,婉如一幅水墨画。探访老街,一路上只有青石板上清亮的脚步声相伴,烦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细细体味,仿佛还能听到叫卖吆喝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颓( )唐 晨xī( ) 摇曳(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分)
(3)“络绎不绝”中“绝”的意思是( )(2分)
A.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B.穷尽 C.断绝 D.独一无二的
(4)根据文意,仿照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年幼的简?爱有一次被舅妈关入红房子是因为____________。她最擅长的技能是____________。(2分)
(2) A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文中A是________(填人名),他在__________(填地方名)“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2分)
4.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增强文化底蕴”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2分)
(1)请你根据以下材料,简要概括目前国学发展的现状。(4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越来越受关注,各学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学”课程,全国的“国学教师”缺口很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育部在高校专业设置中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材料二: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之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国学应该是“治国平天下之学”。
材料三: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不少地方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国学教育课。
(2)校团委准备于12月20日下午4点,在学校大礼堂举办“诵读国学经典,增强文化底蕴”的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全校同学参加。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通知。落款时间为12月18日。(4分)
(3)下面是小华同学写的一部分活动感悟,请你帮助修改。(4分)
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国学经典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甲】在扩张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乙】通过学习国学知识,使我们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还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分)
②【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3分)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到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的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会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5.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3分)
母亲寻找钥匙→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陪母亲回老宅→③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⑨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4分)
7.谈谈对文中第?段画线语句含义的理解。(4分)
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一人物形象。(6分)
9.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二](17分)
拯救“失写症”
①在2 301人的调查中,只有38.1%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62.8%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85.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有必要强调手写字的重要性,可见,“失写症”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
②拯救“失写症”,需要在传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谋求创新发展,让汉字焕发魅力。这是汉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大动力。
③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基础。汉字不只是书写和表达工具。古人造字时,把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融入其中,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静敦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等原则,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
④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经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⑤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打着“创新书法”的旗号刻意求怪、博出位,所书的汉字给人以歪歪扭扭、龇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这就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错误印象和行为引导,开始萌生“写不好也罢了”“不写也罢了”的想法。
⑥可见,书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创新”。试看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哪个不是眉目清秀、结构匀称?历史上每次被人们认同的书体创新,例如近现代的启功体、刘炳森的隶书等,又哪个不是讲究“法度”和线条美?千百年来的中国书法,无不继承着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
⑦书法创新须“入得其内,出乎其上”,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汉字结构的前提下,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事实上,书法不否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刻意求怪的“审丑”书法绝不应该成为主流。
⑧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当下民众的“失写症”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和民众不重视的结果,更与审美教育缺失、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面对文章段落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12.第⑥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3.阅读文章第③—⑦段,简要概括中国书法所具有的作用。(4分)
14.结合全文,谈谈如何才能拯救“失写症”。(3分)
[三](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
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污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垢。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7.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3分)
18.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4分)
三、写作(55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格兰阿伯丁的马歇尔学院大门上镌刻着三句话:
“他们说。”
“他们说什么?”
“让他们说去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阐述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等。
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八百里分麾下炙 (2)燕然未勒归无计
(3)何妨吟啸且徐行 (4)半竿斜日旧关城
(5)舂谷持作饭 (6)二者不可得兼
(7)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1)tuí 曦 yè
(2)婉如 宛如
(3)C
(4)还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潮
3.(1)和表哥打架 绘画
(2)周进 贡院
4.(1)“国学教师”缺口很大;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存在争议;不少地方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国学教育课。
(2)示例:通 知
全体同学:
我校定于12月20日下午4点,在学校大礼堂举办“诵读国学经典,增强文化底蕴”的经典诵读活动,请全体同学准时参加。
校团委
12月18日
(3)①扩张 增加 ②删去“通过”或“使”。
二、[一]5.①弟弟卖掉老宅 ②三婶送回钥匙 ③“我们”珍藏(保存)钥匙
6.“我们”回老家的途中看到母亲精神爽朗,感受到母亲对老宅的依恋,再想到瞒着母亲卖掉老宅,怕母亲伤心责怪而感到愧疚不安。
7.老钥匙的一个个齿痕,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唤醒、开启在老宅的那段有意义的、潜藏在心底的生活记忆。
8.①重情重义。表现在三婶买下老宅,主动送回钥匙。②淳朴热情,善解人意。表现在“我们”回到老家,三婶周到热情地接待;三婶懂“我”妈的心思。③热爱故土家园。表现在三婶讲述自己家“老钥匙”的故事;老房子将拆迁时三婶所说的话。
9.①对故土家园的依恋之情。表现在文中人物对老钥匙的珍视,对老宅的依恋。②血脉亲情。表现在三婶讲述的故事中,回想起与亲人生活的场景。③邻里真情。表现在三婶送回钥匙;“我们”回乡时,三婶热情周到的接待。
[二]10.A
11.拯救“失写症”的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12.举例论证。列举了近现代的启功体、刘炳森的隶书等,具体生动地论证了中国书法要继承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的观点。
13.①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②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③体现了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④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
14.①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②书法创新不刻意求怪、博出位;③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三]15.(1)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
(2)同“披”,披散。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4)于是,就。
16.(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我被放逐。
1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18.事例:文天祥拒不降元、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苏武漠北放羊等。对“舍生取义”的理解:生命诚然珍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
【乙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我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这篇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19.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命题者要求学生在审读材料后,依据材料内容进行立意。所以读懂材料,把握这篇材料的主旨,是完成这道作文题的重要前提。材料的主体是三句话,而这三句话的重点是“让他们说去吧”。“让他们说去吧”意味着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应拥有自己的人生主张,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说什么,而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自己的路。
在选材上,要紧扣自己的生活,抓住生活小事来写。在文体选择上,可以写成记叙文,如写自己如何坚守自我,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可以写成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坚守自我,追求梦想”“走好自己的路”等观点。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