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达标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下(R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杏花疏影里,__________________。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5)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
(6)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7)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竹林傍着一条河。河呈东西走向,一条南北支流,在这里汇合,它们亲密地搂抱成一个较大的河湾。河湾边多苇和茅,也有树。苇花褐黄,茅花雪白,前者慈眉善目,后者娴静温婉,都是好人家的模样。树们长得茂密,像河湾天然的屏zhàng。有一两棵看上去特别高大,如站在城墙上的卫士,长矛长戟地武装着。它们在那儿好些年了吧?秋风吹过几回,树上的叶落去不少,枝条看上去却并不xiāo条,反倒有疏郎之意。似乎作画时,有意的留白。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娴( )静 屏zhàng( ) xiāo( )条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分)
(3)“留白”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分)
A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这件事出自讽刺小说《____________》,A人物是__________。
(2)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往往具有多面性。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相关情节进行分析。(2分)
A.罗切斯特 B.范进
示例:猪八戒——好吃懒做,常提出散伙回家。但他憨厚忠实,当师徒受阻于流沙河时,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
4.合肥市举办了第九届中学生辩论赛,本次比赛经过紧张的初赛、激烈的决赛,于日前在合肥市168中学落下帷幕。本次辩论赛以“庆祝祖国七十华诞,激扬学子青春风采”为主题,比赛现场精彩绝伦。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2分)
(1)假如你是此次决赛的主持人,请你给这次决赛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开场白。
(4分)
(2)在此次决赛的第三场比赛中,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
假设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观点,请给出两条有力的回击。(4分)
(3)以下是王老师为此次辩论赛拟写的通知的一部分,请你按要求进行修改。
(4分)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推进校园文化,根据《2019年合肥市中小学(幼儿园)素质教育系列活动方案》(合教密【2019】98号)安排,现将第九届合肥市中学生辩论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①材料中有一处用词不当,应将“”改为“”。(2分)
②材料中还有一处成分残缺,应该在“__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__”。
(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1分)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唉,先生,我是连一间书房都没得,你可别见笑,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让你安安静静地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明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蜡梅那就更好,蜡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在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隔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设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
⑤“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地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种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吧,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
⑧这里不只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把一切看得清楚,却不能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能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⑨因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你说古老的粉墙?一点不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滋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着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有删改)
5.作者笔下不同朝向的窗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
表格。(4分)
窗户的朝向 给人带来的感受
南窗 光明,温暖,给人以清居的享受
东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窗 宁静、舒适,让人感到惬意
北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请问作者是如何布置他书房的窗子的?结合文本简要回答。(5分)
7.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
(2)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
8.作者独喜欢北窗,却花大量笔墨写了南窗、东窗、西窗,这样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家彭定安说,本文作者对窗子的认识“已经进入审美的态度和境界,而不是纯实际的和实用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二](19分)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 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莹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初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2.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3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论证,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13.文中说“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而叶嘉莹是适应环境的典型,请你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再举一个能适应环境的典型事例。(4分)
14.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4分)
[三](15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昔先帝败军于楚①,当此时,曹操拊手②,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③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注释】①败军于楚: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②拊手:拍手。③逆:预先。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入不毛 不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谓天下以定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死而后已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17.【甲】【乙】两段文字都追述了先帝创业艰难的往事,【甲】文中“____________”与【乙】文“昔先帝败军于楚”一句相呼应,【甲】还追述了先帝__________和白帝城托孤之事,表达了对先帝的____________之情。(3分)
18.综合这两段文字,简要概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三、写作(55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一场场的离别。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株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会挽雕弓如满月
(3)飞镜又重磨 (4)吹笛到天明
(5)一抹晚烟荒戍垒 (6)英雄末路当磨折
(7)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8)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1)xián 障 萧
(2)疏郎 疏朗
(3)留下空白,给人想象的空间(意思对即可)
(4)拟人 比喻
3.(1)儒林外史 严贡生
(2)示例一:罗切斯特——痴情、独断专行,多次试探简·爱对他的感情,向她隐瞒了自己已经有妻子的事实。但他也有多情善良的一面,虽被妻子拖累,但当遇到火灾的时候仍想到要去救她。
示例二:范进——他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无比执着。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一次次的落第和惨痛之中。科举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作为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他没有能力跳出这样的罗网。
4.(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明理思辨,展青年之志;畅想青春,扬理想之帆。欢迎来到“庆祝祖国七十华诞,激扬学子青春风采”辩论赛决赛的比赛现场!今天到来的两个代表队经过几轮唇枪舌剑的激烈对抗,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今天,他们将在这个舞台上一争高下,让我一起去感受这场视听的盛宴。
点拨:要有称呼,阐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引出后面的辩论。
(2)示例:①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②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3)①增强 提升 ②校园文化 建设
二、[一]5.①清新,有朝气,使人精神清振
②清淡而隐约的光,使人愉悦自如
6.作者最喜欢北窗,所以在书房的北窗外要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墙上有石斑,与窗子的距离适中,墙边种一行疏竹。
点拨:由文章第⑨段“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和第⑩段第1句可以概括出答案。
7.(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苍蝇、微尘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书房的宁静安逸。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加细致地写出了北窗外的疏竹在不同情况下的情态,清风、明月、夏雨、冬雪,各有妙处;同时也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对北窗外疏竹的喜爱。
8.为下文写北窗做铺垫,将三窗与北窗作对比,更突出作者对北窗的喜爱。
9.同意。作者在文中赋予窗人的情感,同时在第⑧段中指出窗的光度影响态度,从而上升到人的行为与个性,北窗外的粉墙、疏竹正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与境界。
[二]10.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
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11.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的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观点)。
12.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 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 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13.示例:沈从文,“文革”前是大文学家,“文革”时被关进牛棚,转而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获得成功。
点拨:举一个因适应环境而取得成功的正面事例即可。
14.示例:我升入新的学校后,要尽快熟悉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新同学友好相处,带着热情去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不多疑,真正地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
[三]15.(1)亲自。
(2)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4)认为。
(5)停止。
16.(1)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闻名显达。
(2)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
17.后值倾覆(或“败军之际”) 三顾茅庐 感激
18.临危受命,知恩图报,二十一年忠于职守不动摇;接受托孤重任,夙兴夜寐,稳定蜀国;决心完成先帝遗愿,精心准备北伐,兴复汉室。
【乙参考译文】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经平定了。然后先帝东连吴、越,在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而兴复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三、19.思路点拨:“________一直都在”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一直”表示发现真实的情况,暗示原先不知道,后来才发现、悟出;“都在”是说原本就存在,只是未曾发现而已。综合来看,一直都存在的东西,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鼓励和警醒。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交代清楚所存在的东西对自己的作用或者影响,正如作文材料中所说的“陪伴着你”“支撑着你”,还有“给你启迪”“给你鼓励”,这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