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文化常识题“精选精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文化常识题“精选精练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0 14:5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届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题“精选精练
1.古代文化常识在必修教材文言文中分布地图
篇目 古代文化常识 篇目 古代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敬称谦称:执事、寡人 《师说》 典籍:经、传、古文
爵位:公、侯、伯、子、男
技艺:六艺
《荆轲刺秦王》 官职:庶子、郎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卑:右
音乐:变徵等七律
礼俗:九宾
《鸿门宴》 地理:河南、河北、关中 《苏武传》 官职:奉车、郎
礼俗:座次

《兰亭集序》 天文:癸丑
民族:匈奴、单于
《赤壁赋》 天文:斗牛

《游褒禅山记》 地理:阴、阳 《张衡传》 官职:下车、视事、辟、迁、公车


地理:京师、二京
称谓:浮屠
科举:太学、五经、孝廉


天文:阴阳、历算
《寡人之于国也》 地理:河内、河东 《滕王阁序》 天文:星宿知识
教育:庠序、私塾
典故:叨陪、高山流水
《过秦论》 地理:八荒、山东、中国 《逍遥游》 纪日:朔、晦

《陈情表》 官制:征、辟、举


官职:郎中、秀才、洗马
2.古代文化常识网络图
1.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其年号是贞观,庙号是唐太宗,谥号是文皇帝,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2.古代官员到任称“下车”“视事”,退休称“告老”“移病”“致仕”“乞骸骨”。
3.对于教材文言文中涉及的“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一定要分清是指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外”,春秋晋人指河西与河南地区。“河东”是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河西”,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河南”指黄河以南的地区,“河北”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4.教材文言文中的“左”与“右”,不同时代、不同场合,其含义不相同,应特别留意。汉代以前,古人常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体现在建筑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在交际场合,座次则以左为尊。在车座上,古人乘车以左为尊。
5.填出下表空缺的内容。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考试级别 主考官 中者称谓 说明
乡试 子、卯、午、酉年八月 京城和各省 皇帝派遣考官 ① 第一名“解元”
会试 ② ③ 皇帝特派考官 ④ 第一名“会元”
殿试 ⑤ ⑥ 皇帝 ⑦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答案 ①举人 ②乡试后第二年春天 ③京城礼部 ④贡士 ⑤会试后同年四月 ⑥皇宫殿廷 ⑦进士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索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对曰:“……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
(节选自《晋书·索传》,有删改)
A.秀才,是汉代以后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文中“举秀才”即此意。
B.食邑,即采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古代卿大夫收取封地上的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左仆射,晋代指尚书省长官,有纠弹百官之权,与右仆射分管尚书省诸曹,位高权重。
D.陵,即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及禁卫军。
答案 A
解析 本文选自《晋书》,此处的“秀才”为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九经》及第,为国子监直讲。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左承天门,帝将奉迎,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实盛德之应。”皆拜称万岁。奭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四年,又将祀汾阴,是时大旱,京师近郡谷踊贵,奭上疏谏曰:“……臣愿陛下早自觉寤,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
(节选自《宋史·孙奭传》 ,有删改)
A.九经,北宋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考试的内容与《尚书》等九部儒家经典著作有关。
B.国子监,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是最高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为博士。
C.符命,指天赐给人君的吉祥凭证,也指歌颂帝王受天之福瑞的文章,本文指前者。
D.汾阴,即今天陕西万荣县,县西南有后土祠,历代帝王常到此祭祀大地之母后土。
答案 B
解析 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祭酒。
参考译文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他在“九经”考试中中选,做了国子监直讲。宋太宗来到国子监,召孙奭为他讲《书经》。大中祥符年初,(据说)在左承天门降下天书,皇帝将去迎接,王旦等人说:“上天降下祥符,实在是对皇上圣德的验证啊!”于是都拜称万岁。孙奭说:“臣愚钝,听说有什么天书降临,难道上天真会说话,真有天书吗?”大中祥符四年,皇上又要到汾阴祭祀,正值大旱年,京城附近粮食价格飞涨,孙奭上书进谏说:“……臣愿陛下早日自醒觉悟,这是天下的大幸,也是国家的福祉啊!”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刘瑾入俌重贿,兴大狱,巡抚艾朴以下十四人悉被逮。文定已迁成都同知,亦下诏狱,斥为民。瑾败,起补嘉兴。谏等上文定忠勇状,诏所司奖劳。以才任治剧,调吉安。擢江西按察使。文定求解任,不报。尚书方献夫、李承勋诋文定好大喜功,伤财动众,乃令致仕。(节选自《明史·伍文定传》,有删改)
A.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由皇帝直接掌管,亲自下诏书定罪,以惩戒臣属。
B.所司,即有司,指主管的官吏。文中指朝廷下诏让主管官员奖励慰劳伍文定。
C.不报,不批复,不答复。皇帝对自劾官员的处理方式之一,是对廷臣奏议的消极处理方式。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表示官员辞职归家的词语还有致事、休致、挂冠、出仕等。
答案 D
解析 “出仕”不是指官员辞职归家,而是指官员进入官场。
参考译文
伍文定,字时泰,湖北松滋人。刘瑾得到徐俌送的重礼后,就制造大案,巡抚艾朴以下十四个人都被逮捕了。文定已经升调为成都同知,也被抓进京城的大牢中,结果被罢官为民。刘瑾败亡以后,他重新起用到嘉兴做官。后来,谏官等上书说文定忠义勇敢,皇上下诏让有关部门慰劳奖赏他。因有才干能胜任繁难的政务,被调往吉安。被提升为江西按察使。文定后来上书皇帝请求解职,皇帝没有答复。尚书方献夫、李承勋诋毁文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于是命令他退休了。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崔亮,字敬儒,清河东武城人。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甚奇之,迎为馆客。高祖在洛,欲创革旧制,选置百官,谓群臣曰:“与朕举一吏部郎,必使才望兼允者。”驿征亮兼吏部郎。亮性公清, 所在并号称职,三辅民服其德政。正光二年秋,疽发于背,亮上表乞解仆射,送所负荷及印绶,诏不许。寻卒,谥曰贞烈。(节选自《魏书·崔亮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A.馆客,又称门客或食客,寄食于王公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
B.朕,文中是高祖的自称。皇帝的自称常见的有“寡人” “孤”“陛下”等。
C.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绶带,文中指官印,是权力的象征。
答案 B
解析 “陛下”是大臣对皇帝的称谓,不是自称。
参考译文
崔亮,字敬儒,是清河东武城人。当时,陇西人李冲在朝廷掌握大权,李冲认为他很奇特,将他接到家中为馆客。孝文帝迁都洛阳,想改革旧的制度,重新选拔官吏,对群臣们说:“给我推荐一名吏部郎官,一定要才学和声望都合适的。” 于是很快征召崔亮任吏部郎。崔亮公正清廉,历任官职都很称职。三辅之地的官民都很敬佩他的德政。正光二年秋,背上发了疽病,崔亮上表请求卸任仆射一职,并且送上负荷及印绶,皇帝下诏不答应。不久去世,谥号叫贞烈。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帝践阼,更封(夏侯尚)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尚夜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迁荆州牧。(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有删改)
A. 践阼,亦称“践胙”“践祚”,就是帝王登基。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
B.假节,皇帝将节借给临时执行任务的臣子使用,任务完成后,将不再被收回。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迁,在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升”“擢”“拔”“陟”等。
答案 B
解析 “任务完成后,将不再被收回”错,臣子完成临时任务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参考译文
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改封夏侯尚为平陵乡侯,升任征南将军,兼任荆州刺史,持朝廷符节都督南方各军队的军中事务。黄初三年,文帝驾临宛城,派夏侯尚率领各军与曹真一起围攻江陵。夏侯尚带领一万多步骑兵,从下游悄悄地过江,攻打诸葛瑾的各路军队,围攻烧毁他们的船只,水陆两军一起进攻,击败了诸葛瑾的军队。升官为荆州牧。
1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册赠,以册书对死者追加封赐,“册赠太师”即追加太师职位。
B.尚,专指娶公主为妻,意为事奉公主。
C.节度使,隋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D.实封,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只有加实封的官员,才能享受到自己得到封户的租税。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隋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错误,应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故选C。
1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B.《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C.“地皇”,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
D.“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有“擢”“拔”“进”等,而表示降级免职的词语则有“谪”“黜”“除”“免”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项,“除”指“授予官职”,不是表示降级免职。
故选D。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
B.射策是汉代选士之法,主试者将问题写在策上,受试人选取作答。中甲科者可为郎中。
C.茂才在文中的含义与科举考试时的“秀才”相同,都指优秀人才,明清则用来称呼举人。
D.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与京兆尹、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茂才在文中的含义与科举考试时的‘秀才’相同……明清则用来称呼举人”错,“秀才”在汉代是察举人才的科目,与后代科举考试的“秀才”含义并不相同。明清时“秀才”是对生员的通称,孝廉才是对举人的称呼。
故选C。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黜”“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黜”为降职,不表示升迁官职。
故选B。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满秩”指官吏任期结束。
B.丞,指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也指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府丞、县丞等。
C.殿,后也。古代行军时,处在前面曰启,处在最后曰殿,如殿后、殿军等。
D.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称“甲胄”。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项,“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错误,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
故选D。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