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高邮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1 07:47:50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6分。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C
B
A
B
C
D
B
D
A
C
D
A
D
D
B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A
A
B
C
A
C
A
B
A
C
A
D
D
B
C
A
C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12分)(1)政权:①魏国;②隋朝。(2分)
特征:政治上:政权分立或国家长期分裂或大分裂孕育着统一;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民族关系: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趋势更加明显。(3分)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
共同原因: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②经济上:重视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生产;③文化上:重视科举与教育,尊崇儒学。(3分)
(3)政治上:发展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租庸调制、两税法
文化上
:发展科举制(任两个方面得2分)
40.(12分)(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分)仁、礼、为政以德(任两点得2分)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根本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或维护专制统治。(1分)
(3)思想体系:理学。(1分)
基本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任两点得2分)
(4)原因:从儒家思想自身的特征来看,其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从时代和政治层面看,儒家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其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2分)
第1页,总2页高邮市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检测卷
(

5
页,总
8

)
注意事项:
历史试卷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00
分,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请将第
I
卷选择题的答案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纸上,第
II
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笔
直接书写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I
卷(选择题

76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8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76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网络歌曲
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披上了一层文学浪漫的薄纱。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浪漫”生活不.
包.括.
A.用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B.结伴采集、捕鱼和狩猎
C.与其他伙伴群居在一起
D.集体种植粟和饲养家畜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
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血缘
C.信仰
D.地域
3.2017
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
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
②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
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④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
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A.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B.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犁
D.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5.“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
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得以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6.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
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
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
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A.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B.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7.“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
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
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家天下
C.皇帝独尊
D.君权神授
8.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下面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自称皇帝,制《秦律》
B.设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南越
9.“(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淮书》。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A.推行郡国并行
B.汉初沿袭秦制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休养生息
10.“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与
这些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宦官专权
D.党锢之祸
11.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
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
B.对皇权政治是有益补充
C.确保政权稳固
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12.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反映孝文帝
A.推行汉化
B.刚愎自用
C.数典忘祖
D.蕃汉分治
13.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
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4.“西藏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清代
重修。‘布达拉’,梵语为佛教圣地。”这则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
化中占重要地位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15.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6.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
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
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曹魏政治的清明
D.在当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17.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
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
B.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C.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18.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对丝绸之路解释正确的是
①促进松散的经济共同体形成
②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
③西域都护与丝绸之路相关
④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0.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看到如图。该政治制度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
D.明朝的内阁制度
2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
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22.“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
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A.绍兴和议是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南宋前期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了转变
23.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
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
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
A.消除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C.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
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
24.《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
(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
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25.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
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
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26.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
棉提举间,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在成崇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
等物的政策。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
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
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棉花种植受到重视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
27.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某同学要研究北宋
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下材料可作为一手史料的是
A.宋朝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
B.明朝施耐庵著《水浒传》
C.清朝徐松编撰《宋会要辑稿》
D.元朝脱脱修撰的《宋史》
28.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
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
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
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
29.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
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的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30.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对我国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巨大
影响。如今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再次有新的突破,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就是其中的突出者。下
列具有与北斗定位系统功能相似的是
A.指南针的应用
B.造纸术的应用
C.火药的应用
D.印刷术的应用
31.和汉唐相比,南宋亡国时,“臣子慕义,相率蹈节,矢不奴异族者”众。门人故吏“与
崖山倾覆死忠死节之仁人志士”“几无可胜计”。造成宋代忠义死节之士多的主要原因是
A.元军的屠杀政策
B.儒学思想神学化
C.程朱理学的熏染
D.市民阶层的壮大
32.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
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33.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废除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机构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D.机构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3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
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35.“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
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
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A.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
D.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36.1553
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
广东官员接受贿银
500
两,允其上岸。1557
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
理。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
A.荷兰
B.西班牙
C.葡萄牙
D.沙皇俄国
37.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等管理地方。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

6
页,总
8

)
在新疆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
A.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致性
C.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
D.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38.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
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
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II
卷(非选择题

24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题
12
分,共计
24
分。请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
39.(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并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
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5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
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5
分)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在制度上有哪些创新发展?(2
分)
(

8
页,总
8

)
40.(12
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
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
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
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
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
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
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
子的政治主张。(4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
分)
(3)材料三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3
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