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金属单质的共性(物理性质);
2.掌握钠、铝与氧气的反应,了解其他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掌握钠及其他较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
知识梳理:
一、金属的通性
1.物理性质
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像 ,有 、 、 、 等。
2.化学性质
金属可以与非金属、酸、盐发生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Mg与O2反应: ;
⑵Zn与盐酸反应: ;
⑶Al与CuSO4溶液反应: ;
⑷Cu与AgNO3溶液反应: ;
3.分析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
最外层电子 ,容易 。金属的这一特点,使得单质往往表现出 ,因此遇到有氧化性的物质,如氯气、硫时,能发生氧化反应。
二、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注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钠与氧气的反应
2.铝与氧气的反应
三、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1.金属与酸的反应
2.金属与水的反应
(1)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2)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课下作业:
1.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保存在水中
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
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
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
2.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
A.Na B.NaCl
C.NaOH D.Na2O
3.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物质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 )
A.NaOH B.Na2O
C.Na2O2 D.Na2CO3
4.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
A.铝的活泼性差
B.铝的还原性差
C.铝与氧气不反应
D.铝表面有氧化膜
5.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6.金属钠在水中浮在水面上,在煤油中沉在油层下,煤油的密度是0.8g·cm-3,推测钠的密度(g·cm-3)是( )
A.大于1.0 B.小于0.8
C.介于0.8~1.0之间 D.不能确定
7.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钠先熔化 ②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星四射 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 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
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⑥不能燃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④⑤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A.CuO B.Al2O3
C.Fe2O3 D.SiO2
9.农药波尔多液可用于水果灭虫,是由石灰水和硫酸铜溶液混合而成的悬浊液。它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是因为铁与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反应。在该反应中,对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铁发生还原反应
B.铁发生氧化反应
C.铁是还原剂
D.1mol铁参与反应转移2mol电子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的化学性质活泼,不宜用铜制器皿盛放食品
B.铜的导电能力不如铝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铁比铝更易锈蚀,是因为铁比铝更活泼
11.将钠加入到下列溶液中,既产生气体又产生沉淀的是( )
A.KCl B.Na2SO4
C.MgCl2 D.KNO3
12.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可能有如下现象发生:①生成白色粉末 ②光亮的银白色表面变暗
③生成白色块状固体 ④发生潮解变成液体 这些现象的先后顺序为: ,按照顺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 ;
⑵ ;
⑶ ;
⑷ ;
⑸ ;
13. 如图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用试管收集产生经过干燥的气体,并靠近火焰点燃。
⑴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⑵干燥管内可装入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干燥管还可以用 (装置)代替。
⑶玻璃管中石棉绒的作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