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练:古诗词鉴赏精选精讲精炼
一、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问】
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
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以上这些题,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的试卷中。
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一一思考,不留死角。
语文学科的刷题(刻意练习)不在多而在精。
二、做题建议
第一步:共情。
利用已知信息去推敲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题干、作者、意象、注释、题项”等维度去寻找已知信息。
第二步:审题。
问什么答什么?不蔓不枝,点到要旨。
如上面的这10道题,每一道题都有它的侧重点,我们的答案要根据这个“侧重点”来组织。
第三步:术语。
古诗词鉴赏是考查术语的。如表达效果如情感概括等,尽量不要使用大白话。
但在是诗句的理解上,大家又可以不必如文言文翻译题那样讲究一一对译,字字落实,只需要讲清楚诗句的大致意思即可。
三、试题解读
1、注释:
(1)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
(2)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3)故关:故乡。
(4)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5)“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6)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7)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2、译文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3、赏析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
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衰败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意脉流畅,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搭配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堪称佳造。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友人离别处,独自垂泪掩泣,企盼着相逢之日。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四、答案参考
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
诗眼为“悲”,“悲”即送别的“悲伤”之情。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 ”“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以期待再会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整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悲伤之情。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语言特色:沉郁顿挫。
送别环境:衰草遍野,一片凄清的景象 ;送别之景:荒原茫茫,暮雪霏霏,更见沉郁;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没离开一个“悲”字; 垂泪掩泣,企盼相逢之日,哀婉动人。塑造了一位孤寂悲苦的诗人形象,渲染了悲凉的送别场景,烘染诗人送别友人的哀痛心境,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故关衰草、寒云暮雪、凄怆悲凉,哀婉凄楚的严冬送别图。郊外衰败的野草,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 ,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表现了诗人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伤感。
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
诗中塑造了一位少孤早客、知己难逢、多难堪悲的诗人形象。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又因国家动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再加上知音绝少,在风雪寒冬与朋友相送。突出了诗人的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无限凄楚。
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因知己离别的痛苦:离别时“自堪悲”,离别后“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写出了离别的悲伤。
(2)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3)对故园衰败的凄凉: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故园衰败的感伤。
(4)对社会动荡的忧虑: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
(5)对朋友远行的关切牵挂:衰草遍野、寒云暮雪,风尘何处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
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首联颔联融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烘托)借衰草遍地的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
颈联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与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深情。
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意象:衰草、寒云、暮雪。
作用:营造了白雪茫茫、寒冷、荒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因朋友离别的孤寂悲凉之情。
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寒冬、郊外、风雪衰草的环境。故关衰草遍,触景生情,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渲染了悲凉气氛,营造了凄凉氛围。以哀景衬哀情。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故关衰草遍—触景生情。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以景结情。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以悲景写悲情。
全诗情景交融。(分析略)
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
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地”写送别环境,含悲;
颔联继续以“寒云 ”“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
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
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