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学案】2010-2011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评价检测(2)课件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榜学案】2010-2011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评价检测(2)课件 苏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1 19: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二)
(90分钟 100分)
【金榜学案】
2010-2011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评价检测(2)课件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是(2分)( )
A.女婿(xu) 栈桥(jiàn)
斛子(hú) 别墅(shù)
B.拮据(jié) 汲水(jí)
痴想(zhī) 胆怯(qiè)
C.褴褛(lǚ) 阴晦(huì)
恣睢(zì) 柜尺(jǔ)
D.埠头(bù) 跌价(diē)
晒裂(shài) 兆头(zhào)
















【解析】选D。A项“栈”应读zhàn,B项“痴”应读chī,
C项“柜”应为“矩”。
2.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组成词语。(2分)
无精打_________ 惊惶失_________
与日_________增 鄙夷不_________
答案:采 措 俱 屑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2分)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2)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
答案:(1)比喻 (2)借代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B.“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 ”
C.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D.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解析】选A。B.冒号应改为逗号;C.问号应改为句号;D.感叹号应在双引号的里面。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叙述错误的一项(2分)( )
A.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项链》等。
B.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第一次用笔名“鲁迅”。
C.《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北京人。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四世同堂》《林家铺子》《子夜》等。
D.《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苏州园林》等。
【解析】选C。《林家铺子》《子夜》不是老舍的代表作,而是茅盾的代表作。
6.根据上下文默写。(3分)
(1)现在我所谓希望,______________?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1)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2)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7.观察右面漫画并完成问题。(4分)
(1)请你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题
目。(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什么现
象?(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图中那位孩子,当妈妈对你说这话时,你该怎样对她说?(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算计(合理即可)
(2)不少父母拜金主义严重、目光短浅,让孩子中途辍学,帮着自己挣钱,丝毫不顾孩子的未来。
(3)妈妈,我年龄还小,正是上学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只有现在学好了知识,长大后才能生活得更好。
8.名著填空。(3分)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_______,主人公_______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聪明机智、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他先后到了小人国、大人国、________、慧骃国。
答案:斯威夫特 格列佛 飞岛国
9.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结合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来分析,故乡的人和现状都让作者感到“气闷”,但作者仍对故乡、新生活充满希望。意合即可。
答案:对家乡现实的不满;对故乡人与自己形成隔膜的郁闷;对故乡人精神麻木的悲哀;对新生活的思索和渴望。
10.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了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分别作解释。(3分)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奔波劳碌 ②辛勤劳苦 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1.说一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用地上的路比喻希望。如空有希望而不去追求、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有”;对新的生活与美好的未来努力追求、奋斗,希望便可能实现,也便“无所谓无”了。
12.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可知作者对现实故乡的人和现状很不满意,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合理即可。
答案(示例):这种看法不对。理由是:“我”不留恋现实中的冷漠悲凉的故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满中流露出的是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13.文中两次写她哼着歌,一处是“她亦是自豪的,天天哼着歌出门,哼着歌回家”,一处是“打扮一新,重又出门来,仍像以前那样,哼着歌”。请你说说这两处“哼着歌”的心情是否一样,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结合人物的处境来答,前者是工作如意时幸福的表现,后者是下岗后决定再创业时自信的表现。
答案:不一样。第一处“哼着歌”是对自己有一个好工作,端了个“铁饭碗”,生活如意幸福感到自在满意;第二处“哼着歌”是指她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14.“但凡见过她的人,都以为这次的打击是莫大的,她再也爬不起来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但凡见过她的人”的看法,是侧面描写,写出了下岗对她的打击之大,为下文她的重新振作作铺垫。
答案: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别人认为她再也爬不起来了,突出她所受的打击之大。而她却出乎别人的意料,又重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来,这突出了她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15.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动作描写。作者在这里详细地写出了她缝衣服时的一针一线,既突出了她手艺的精湛,也突出了她的敬业精神。
16.有人说,她下岗了,家庭生活也陷入困难之中,而“她竟抹了眼影,勾了细眉,打扮一新”,这表现了她爱打扮,不会过日子。你怎么看呢?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这是她下岗后决定再创业时的表现,分析她这样做的目的,围绕她的自信、热爱生活来答,意合即可。
答案:不是这样的。因为“她竟抹了眼影,勾了细眉,打扮一新”,并不是在家里闲着或是为了取悦于人,而是挎一篮的针线,去商场大门外揽针线活,这充分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17.本文以“补丁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构思的理解。“补丁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可紧扣文章结尾,联系作者的感悟来答,意合即可。
答案:本文以“补丁花”为题,实际上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既指文中“女人”绣的花,又暗示着再艰难的日子,我们如果能坚强地走下去,一定会柳暗花明,开出一片美丽的花来。这个题目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18.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 →站在老屋门口
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19.细读第②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理解。既有对“草屑味”老屋的亲切,又有对“斑驳”破落老屋的不舍。紧扣第②段提炼,意合即可。
答案:既蕴涵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涵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20.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⑦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3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A句。“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句。“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21.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深层含意的理解能力。要明白“奶奶的歌声”既是实写,也是虚写,代表着奶奶对我深深的爱。
答案: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为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22.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三、写作(40分)
23.201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伟大祖国战胜了一个个艰难挫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生活,是装满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甜到心里,苦到心底,只有自己亲自品尝过,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请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结合自身经历,同学们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生活中有阳光明媚,也有阴雨霏霏;有酸甜,也有苦辣。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我们的人生财富,值得珍视。健康、漂亮、获得、成功、助人、目标明确、心态乐观等等都是甜,反之则是苦。生活中的滋味往往不是单一的,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甜中有苦,苦中有甜,先甜后苦,先苦后甜,以甜为苦,以苦为甜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生活的酸甜苦辣,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明白此题的内涵,并能找到自己相应的感悟点,确定一点,然后运用恰当的方式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情由景生”,恰当的景物描写,能很好地衬托人物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