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之古诗词阅读(二)
(一)
西塞山①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③,金陵④王气⑤黯然⑥收。
千寻⑦铁锁沉江底,一片降⑧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⑨,山形依旧枕寒流⑩。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②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③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④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⑤王气:帝王之气⑥踏然:一作漠然⑦寻:长度单位。⑧一片降(fan)出石头: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⑨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⑩枕寒流:一作枕江流。?今逢:一作从今。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析。(4分)
2.颔联将晋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3分)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3分)
(二)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①
[唐]韦应物
江汉②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③。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④。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①淮上:淮水边,即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县东。②江汉:汉江流经梁州③“浮云”两句:意思是说人生聚散无常而时光逝如流水。④萧疏:稀疏。斑:头发花白。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分)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
八阵图①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注释】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②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1.《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5分)(
)
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怀念诸葛亮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诗赞颂诸葛亮在魏蜀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过程中的卓越功勋和他创造八阵图组织军事操练与作战的军事才能。
B.前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C.最后一句“遗恨失吞”,说诸葛亮想先吞灭吴国失策,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D.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四)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咏史(其二)
[宋]朱淑真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在西关。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1.第一首诗起首两句便气势不凡,请简析这两句的妙处。(4分)
2.第二首诗结句的“徒”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解析。(4分)
3.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且都以词著称于世。她们的诗词既有许多共同之特点,又各有千秋,堪称宋代词坛中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相映生辉。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一)
1.“下”和“收”字用得好。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重方是闻风丧胆。
2.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二)
1.B(都是五律)
2.示例: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意丰)
3.示例: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三)
1.D
2.C(“遗恨失吞吴”,是说刘备吞灭吴国失策,是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鼎足之势失衡,遗恨千古)
(四)
1.第一首诗起调高亢,充满浩然正气,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对苟且偷生的南宋统治者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2.“徒”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地。表达了作者对范增生不逢时、不遇明主的惋惜和感叹。也表明项羽不善用人的弱点正是其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诗相同点都是借项羽的历史事件影射当今,借古讽今,都肯定了楚霸王的英雄气概,正气凛然。不同点:李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朱诗充分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又指出了他不善用人的弱点。借古讽今,告诫当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