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 冀教版
章节 第四章 年级 四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读、记角。
(2)使学生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学会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表示角的符号、角的表示方法、书写方法和读法。
认识量角器利用量角器测量角。
教学难点:用量角器测量。开口向左向右的角。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角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对这部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还很陌生,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教学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通过观察折扇、圆规、剪刀张开时的形状引出课题---角的认识和度量。(投影)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观察投影,师生交流,得出结论:角的构成。
(2)介绍角的读法和写法
首先,观察投影,小组交流;
接下来,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正确的读、记角。并板书:记作∠1,读作角1;记作∠ABC或∠B读作角ABC或角B
最后,出示几个不同的角,指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读记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比较角的大小
指导学生用纸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比较他们的大小,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取决于角开口的大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进而引出认识量角器和如何测量角的大小。(投影)
3、认识量角器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交流自己的发现成果。
接下来,结合投影,介绍量角器由中心点、零刻度线、外刻度线和内刻度线构成,并认识角的单位---度。
4、指导学习量角器的用法
首先,学生分组探索交流量角器的用法。
接下来,各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成果。
最后,结合投影,总结量角器的用法。即
(1)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2)角的一条边和零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注意:选择哪一圈的零刻度线,最后就应该读哪一圈的刻度。
角的顶点在左边读内圈,角的顶点在右边读外圈。
*板书??两点对齐,两线重合,注意读法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结合课后试一试???投影???
(1)小组合作。试着测量各角的度数,并写下来,讨论:你是怎样测量的?
(2)引导学生观察各角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放置量角器最便于测量角的度数?
2、课堂比武?交流成果
在黑板上出示几个角,每组选派代表来台上演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比一比,那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四)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动手量一量我们手中的三角板、课本等,看一看他们的各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2、结合板书,再次强调测量角的方法。布置课下作业,完成练一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六)板书
角?????????? 记作∠1????读作角1
的?????认识??? 记作∠ABC或∠B读作角ABC或角B认??????????
两点对齐??两线重合??????
识 测量 注意读法
和??????????????
测
量???????????????????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么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可以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