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2.通过移多补少、算一算等活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会求平均数。
3.在观察、讨论、交流活动中,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体会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从统计量的角度理解和构建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情了解、录制微课、收集学生身高、体重、希沃白板5、互动课堂软件、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周一的时候,我们班同学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投掷比赛,这是其中两个同学的投掷总分,你能比较出谁的水平比较高吗?
预设:比总分
师:具体情况如何,我们把目光投向当时的比赛场景。
播放微课——A、B两组同学投掷比赛
师:下面分别是这两个同学投掷得分统计表,现在你怎么看?
预设:次数不同,应该要比平均数。
师:次数不同不能比总数,那么我两个人都选第三次进行比较呢?
预设:一次成绩不能代表整体水平。
【目的】通过两组不同情况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数不等不能比总数;某一次的水平不能代表整体的水平,进而产生平均数的需要。
二、分层探究
1.提出问题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它是怎么来的呢?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同学的平均数吗?(学生自主尝试)
2.构建概念——通过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移多补少,算一算求出平均数。
汇报交流:
生1:汇报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师:他用计算的方法得到了平均数?括号里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所以平均数表示的就是一个先合再分的过程。
生2展示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除了计算的方法,还有部分同学的方法与众不同(请生上台利用白板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这次我想采访一下之前没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你看懂了吗?他在做一件什么事?预设:移多补少
师:请思考:移多补少的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呢?
预设:得分的总数不变。
3.深度思考
师:我们通过计算、移多补少都可以得到平均数7.这个7是xx同学每次的实际得分吗?这个平均数是怎么来的呢?所以平均数不是每次的实际得分,而是相当于把4次得分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后得到的,既然不是每次真实得分,我们说它是一个—虚拟的数,用虚线表示
师:它反映的是?——板书 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小结:通过移多补少或者说先合再分得到的平均数,能使得我们所有的数都趋近于平均数,所以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师:那么现在B组同学比赛的整体水平可以选择?
预设:平均数
师:不计算,你能估一估xx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预设:6分
师:可能是0吗,8呢?
预设:不可能是0分或8分。它在0分与8分之间。
师:看来平均数是有区间的。
师:现在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B组同学的平均成绩吧!
(学生自主求平均数,并分别上台展示先合后分及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
师:比较平均数6分和实际得分6分,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都是计算平均数,为什么A组是÷4,B组是÷5呢?现在获胜的是?
目的:感受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对比整体与个体,板书: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感受变化
师:很遗憾有一次得了0分,如果它没有得0分,你觉得平均数可能怎么变化,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小组讨论1分钟)
汇报交流:
预设:如果她得了6分,平均数会变大。
师:如果她运气特别好得10分,平均数会怎么变化?
小结:一个数据的变化就完全改变了平均数,看来平均数是一个很敏感的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师:刚才我们从全班同学中选取了2个样本,研究了平均数,发现平均数是一个……这是平均数的特性。
三、巩固提升
1.算一算
平均数和我们生活又有哪些联系呢?如果我想调查我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可以怎么做?——选取样本,比如可以收集一个班的身高,一个班的平均身高计算量比较大,选取小样本组内成员的身高!请听清要求:
1、利用之前同学们采集的数据,计算各自小组的平均身高;
2、算好后,请将你的身高和小组的平均身高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你能估一估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限时3分钟)
2、交流反馈:随机抽取1组同学汇报平均身高
师:你们觉得我们平均身高最高的可能是哪一组,最轻的呢?
师:是不是这一组的每一个同学身高都比那一组的同学高呢?请两个组的同学起立,如果互换两组最高和最矮的同学,两组的平均身高会怎么变化?
3.测一测
预测四年级其他班级的身高,预测椒江区四年级小朋友,预测全国,出示全国10周岁的身高标准。
师:现在你觉得我们统计的平均身高有什么用呢?
师:的确,其实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还不止如此。同学们有看过这样的标记吗?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其实这个标记来源于公交车,表示1.2米以下的孩子可免费乘坐,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1.2米为分界线吗?借助这张全国儿童的平均身高,会不会对你有所启发呢?1.2米的孩子大概6.5岁,所以这个标准的制定不是随意的。而事实上93年颁布的《城市公交交通车船乘坐规则》里规定的是110厘米以上的儿童必须购票,而近几年不同的省市都纷纷将标准改为1.2米,更有部分地区如成都将儿童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标准定到了1.3米以下,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
预设:孩子的营养好了,整体身高变高了!
四、拓展应用
昨天,王奶奶在健康报上看到这样一则信息,分享给大家:2018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结果,王奶奶大哭,因为今年王奶奶正好75岁。对此,小朋友们有什么想说的?
五、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