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度河南省南阳地区高一期中适应性摸底考试
历 史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书记载:尧在选举联盟首领时,提出“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虽然把“贵戚”和“疏远隐匿者”同时提了出来并进行了区分,但只是为了照顾传统习惯才把“疏远隐匿者”提出来。这一提法表明当时
A.分封制度逐步形成 B.王位世袭制已确立
C.血缘政治思想萌发 D.禅让制度遭到破坏
2.据史料记载,商太甲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周厉王被逐,“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都是由掌有实权而地位崇高的贵族来摄行王权。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官僚政治开始逐步形成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D.君王权力被贵族所垄断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时指出:“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下列对“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解读正确的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官僚政治制约了皇权
C.“公天下”代替“家天下” D.君主专制体制自此确立
4.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
5.宋朝,“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三司 B.枢密院 C.门下省 D.政事堂
6.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元代的,同时在行政的另一关键——命官权或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元朝的这些做法
A.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地方行省独立性丧失 D.推动了官僚政治最终形成
7.明初规定,内阁只能承旨办事,内阁大学士不过是以备顾问的辅助人员;正统(明英宗)以后,内阁逐渐担任了代替皇帝草拟诏令、敕诰的工作,还负责起草和批复奏章的“票拟”任务。这一变化
A.折射出君主专制体制的强化 B.表明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造成丞相制度退出政治舞台 D.导致宦官专权局面形成
8.古代中国某中央机构产生于应对边境重大事变,发展于首脑治国理政专业、高效之需,最终形成了有官无吏、扁平高效的决策机制。该机构是
A.太尉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9.柏拉图指出:“奴隶绝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攫取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以平等,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柏拉图的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 B.奴隶主与奴隶的不平等性
C.奴隶制阻碍社会进步 D.奴隶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10.古代雅典,一个公民是一个兵士、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份子。他所有的公共职务都要亲自去做,不能用代表,必须亲自发言与投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B.“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轮番而治”的民主特色
II.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和财产关系日益复杂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民事法律问题。这一状况
A.迫使元老院制定《十二铜表法》 B.导致习惯法在罗马帝国的终结
C.促进了公民法向万民法的发展 D.推动了古罗马由专制走向民主
12.在罗马法中,私法极为发达,而公法始终未能发展到与私法相同的程度,从而形成了以私法为核心的局面。法学家一般认为,罗马法主要是调整财产、契约和家庭等关系的私法。罗马法这一局面的形成
A.无法协调复杂的社会矛盾 B.表明罗马奴隶地位提高
C.说明罗马国家凝聚力较低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3. 1688年11月,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在新召开的议会中,各政治力量经过讨价还价,确定由玛丽和威廉共同继承王位,作为条件,威廉签署了旨在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由此可见,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经历艰难与曲折的过程 B.体现了政治斗争的妥协性
C.促进了议会政治的形成 D.彰显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14. 1835年,英国议会将用于讨论政府议案的工作日增至每周三日。而且,每逢“政府事务工作日”,执政党议员要尽量到会,以保证政府提案稳妥迅速地通过。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A.“光荣革命”果实遭到破坏 B.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D.行政权力得到扩张
15. 1781年3月1日,美国大陆会议宣布《邦联条例》开始生效。《邦联条例》规定,邦联国会的组成方法和它所具有的权力,都和大陆会议相同,每州可出2~7名代表,且每人不得在6年内连任三次。同时,每个州都有一票表决权。《邦联条例》此规定
A.体现了政治的民主性 B.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C.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 D.平衡了大、小州间的权益
16.美国通过革命确立了各州以立法机关为主导的分权体制。它是在民族革命情感炽热的大环境下,作为英国集权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一体制
A.不利于美国的稳定发展 B.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动摇了英国的专制制度 D.强化了国会至高无上的地位
17.下面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部分)。据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B.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C.议会两院掌控行政权 D.总统权力受议会制约
18.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宪政结构完全按照传统统治阶级的意愿来设置。在这一宪政结构中,传统统治阶级居于支配地位,资产阶级仅从参与意义上加入统治行列。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仅从参与意义上加入统治行列”主要是通过
A.联邦议会 B.帝国议会C.组建内阁 D.政党政治
19.“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因为中国社会在1 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所以对西方可以暂缓一步。’’下列属于此次“西方的挑战”的是
A.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D.列强瓜分中国
20.徐中约认为:太平天国的“反满”号召因其基督教理念而受到损害;太平军那种人人皆为兄弟姐妹的概念与儒家的礼仪和社会等级思想互相冲突;禁止夫妻同居的规定则违背了基本的人伦。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缺乏先进理论思想的指导 B.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C.放弃了革命初期的平等观 D.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
21.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设立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这样政府就能够收集到群众真正的呼声,这一主张为后来的维新派所采纳。这说明《资政新篇》
A.促进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B.创造了变法的良好氛围
C.推动了农民政权资本主义化 D.顺应了政治民主化潮流
22.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电令丁汝昌“即带九船开往汉江洋面游巡迎剿”。但同时又说:“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仍盼速回。”李鸿章的这一电文
A.是黄海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B.源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
C.显示了李鸿章对外妥协的形象D.说明清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23.武昌起义后,南方革命党中的大多数人和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一样,迫切希望袁世凯兵不血刃地迫使清帝退位,并投入共和阵营。孙中山在给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这说明
A.革命派政治斗争具有不彻底性B.革命派与立宪派利益达成一致
C.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D.孙中山认识到袁世凯反动本质
24.“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日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政治理念的实现得益于下列哪一文件的颁布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 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l)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方法与原则,并说明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吾等签约之人,信仰之捍卫者,蒙上帝恩佑的大不列颠、法兰西及爱尔兰国王詹姆斯陛下的忠顺臣民——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吾王与基督信仰和荣誉的增进,吾等越海扬帆,以在弗吉尼亚北部开拓最初之殖民地,因此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公民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并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和平等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
——摘编自《五月花号公约》
材料二
除非经九个州一致同意,合众国议会不得从事战争或于和平时期颁发逮捕及报复特许证,或签订条约、缔结同盟,或铸造货币并规定其价值,或核定国防或任何一州之防务及全民或任何一州人民之福利费用,或发行债券,或以合众国信用举债,或拨款,或议定应建造或购买之战舰数量及征召陆海军之数量,或任命陆军或海军总司令。除在以决议确定之休会期间内,任何其他各项争议,均应经合众国议会多数票表决决议之。
——摘编自《美国邦联条例》
材料三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及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
一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月花号公约》签署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邦联条例》存在的缺陷。(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作用。(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百度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秦王赢政认为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
此,他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而一,封自己为“皇帝”,向人们表明,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并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与此同时,他还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字眼变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从此以后,“皇帝”便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一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三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摘编自《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中国古代皇权相比近代英国王权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
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呜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2021年度河南省南阳地区高一期中适应性摸底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B 6.B 7.A 8.D 9.A 10.B 11.C 12.D 13.B 14.D 15.A 16.B 17.D 18.B 19.A 20.A 21.D 22.B 23.A 24.C
25.(1)选官方法:地方推荐。(2分)
选官原则:以德取人。(2分)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4分)
(2)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有利于防止并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6分,答出三点即可)
26.(1)意义: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指出国家的权力来自全体社会成员;为后来美国政体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缺陷:邦联政府权力受到限制;不能适应美国发展需要;无力维护美国安全。(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作用: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基础;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美国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6分,答出三点即可)
27.(1)特征:轮番而治;直接民主;主权在民。(3分)
(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3分)
(3)不同之处:近代英国王权受到限制。(2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统治;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传统。(4分)
28.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2分)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代理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8分)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新阶段。(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