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1 14: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6.结束标志: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性质:
(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
战略转移
①瑞金
1.原因:
3.长征出发地:
4.开始标志:
5.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7.长征胜利意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②冲破四道封锁线
③渡过湘江
④强渡乌江
⑤攻克贵州遵义(遵义会议)
⑥四渡赤水
⑦渡过金沙江
⑧强渡大渡河
⑨飞夺泸定桥
⑩翻过大雪山
?走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战略转移是指围绕整个大的方针,而采取的行动,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大的战略主动。
(地点)瑞金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
缺少粮食等
敌人的围追堵截
过 湘 江
磨 青 稞
草 地 宿 营
草 地 行 军
黄镇的漫画
通过彝族地区
还有悲观的、失望的情绪等
还有红军内部的分歧和争议等
长征精神
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首府:瑞金
革命力量的壮大,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更让蒋介石寝食难安。为此,国民党有采取什么行动?
原因
原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第四次
1930年

1933年
(国)10万(共)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第五次
1933年

1934年
(国)100万
(共)8万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强行进攻,接着是死守广昌,伤亡惨重。广昌失陷后,又分兵把守,结果是节节抵御,节节挨打。一年也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博古
李德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决定率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向红二、红六军团所在地湘西进军,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红军拼死冲杀,突破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但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西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瑞金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 江














西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遵义
瑞金
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但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如果去湘西,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到达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红军英勇渡乌江












西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遵义会议
遵义
瑞金
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周恩来
毛泽东
王稼祥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时间
内容
地点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意义
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红军三渡赤水河渡口——茅台渡口
红军四渡赤水河渡口——二郎滩
红军二渡赤水河渡口——太平渡
中央红军第一次渡赤水河的渡口——土城
古镇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渡赤水的意义: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渡过金沙江的意义: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强渡大渡河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红军北上,在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协助下,顺利通过彝族区,1935年5月上旬,红军的先头部队袭击了大渡河边安顺场守敌,占领了渡口,强渡大渡河。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是崇山峻岭,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挑选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找到了惟一的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对岸。突击队迅速控制了渡口。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大渡河。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
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翻过大雪山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过草地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行难
食难
御寒难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聂荣臻元帅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吴起镇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1935.10.
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吴起镇会师
80000 ? 6000
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会宁
会宁
1936年10月,从湘西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和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一部
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一部
到达陕北的红四方面军一部
会宁会师楼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
长征胜利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的人数不多,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长征胜利意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全中国人民宣传了红军的主张;长征是播种机,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长征结束,新的革命形势就开始了。
江 西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贵 州
云 南
四 川
西 康
甘 肃
陕 西
福 建
红军的长征经过了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一次悲壮的战略大转移。中央红军离开瑞金的时候,有浩浩荡荡的八万六千人,可是一年后到达陕北的,只有摇摇晃晃的六千人;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时,还有八万多人,然而最后到达陕北的却几乎是屈指可数。红二军团、红五军团、红六军团……红军长征开始时的二十多万人,绝大多数人没有冲出绝境,没有看到胜利的时刻。
  路上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位中将为2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