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35个小题,每题2分,总计70分)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2.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下列不属于西周创制并推广实行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3.《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该段记载是指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
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D.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4.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
开创了新的时代
B.华夏族开始形成
C.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宗族关系出观
5.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使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A棉纺织品
B景德镇的瓷器
C刻有文字的甲骨D圆形方孔半两钱
6.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新华网“讲习所”也推出《习近平春节“走亲戚”:满满的都是牵挂》。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平民百姓,春节是中国人万水千山的追逐,牵挂是中国人心里永恒情愫。这一切是对哪种制度的历史传承
A.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D.
世袭制
7.考古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大体相当与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夏朝
8.史书记载,禹死后“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创立了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9.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0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家族社会和睦B.?贵族王位世袭C.?宗法观念浓厚D.?分封等级森严
11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为了加强周天子的政治统治,西周实行了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内外服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2西周的礼乐制度,其本质意义是
A.
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B.
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C.
是一种等级制度
D.
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13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这反映了当时
A.
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
B.
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C.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
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
14西周金文已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5.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A贵族特权的废除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分封制度的固有缺陷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编制户口
17.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B承认土地私有C推行重农抑商D推广牛耕生产?
18.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的思想流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1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0.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儒家主张
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克己复礼
2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22.在某市中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仁爱。”他的管理理念中蕴含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A.儒家
法家
B.道家
兵家
C.道家
儒家
D.墨家
儒家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4.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
①秦国实力的强大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5.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
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
B..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赞叹
C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
D.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26.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标榜君权神授
B.宜扬先帝功德
C.强化个人权力
D.突出个人功绩
27.秦朝规定:皇帝自称联、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2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转变的本质特征是
A
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3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二者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前者为贵族政治,后者为官僚政治
C.二者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二者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31.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32.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3.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3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老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35.“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二、非选择题(30分)其中36题
15分,37题
15
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头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或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王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走向大一统。
——摘自闾小波《共识依赖》
材料二: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代”指哪三代?深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对中国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70分)
1-5CABCC
6-10ADCDC
11-15BDDBC
16-20CBDAD
21-25DCCCB
26-30DAACB
31-35BDABC
36.(15分)
(2)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三作者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殷富,综合国力大增,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37.(15分)
(1)夏商周
2分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仁和为政以德
4分;
(3)政治方面:统一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