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阴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初为秘书郎,会稽內史,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纵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 被后世誉为“书圣”。 代表着其最高书法成就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基础过关
(一)指出下列古今异义的意义:
列坐其次
亦将有感于斯文
或取诸怀抱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所以游目骋怀
俯仰一世
俯察品类之盛
(二)指出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
齐彭殇为妄作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解释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1)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一
1、若合一契
2、其致一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觞一咏
(3)次
1、列坐其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4、余船以次俱进
(4)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5)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6、修守战之具
(6)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4、期年之后
5、君与家君期日中
(7)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
暮春之初
(四)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当其欣于所遇
虽无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为流觞曲水
映带左右
悟言一室之内
三、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四、课堂探究
1、“信可乐也”到底乐什么?(在文中找出原句,并加以概括)
2“悲夫!”“悲”什么? (联系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兰亭集序》参考答案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整体感知
1、 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具体体现为第一部
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课堂探究
1、“信可乐也”到底乐什么?(在文中找出原句,并加以概括)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美景)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赏心)
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2.“悲夫!”“悲”什么? (联系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