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 宋 鲍照
. 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一.解题:
鲍照
字明远,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传世。
出身寒微,自称“孤门贱生”,空有一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知人论世—知作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知人论世—论时代背景
1.世卿世禄制:夏、商、周时代,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察举制和征辟制:两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补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出身、品德等考核人才分为三等九品,并授予相应的官职。考核标准仅限于门第出身,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4.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补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愁
2、赏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现“愁”的?
1、本诗的诗眼?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思路】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合作研讨: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思路】 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安能行叹复坐愁”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参考思路】 从表面上看是诗人在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4.“心非草木岂无感”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参考思路】 这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表现了诗人的抗争。
上文中诗人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诗眼:愁
开端:泻水
发展:命
转折:酒,歌
高潮:抒怀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清·沈德潜《古诗源》)
比兴,平静
劝慰,叹愁
排遣,消愁
倾泻,言愁
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通过言“愁”,表达了世路艰难所激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 其六
清·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古诗源》)
李白《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思想内容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李白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抒悲愤
明豪情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言清新质朴,笔力酣畅淋漓
(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
思考: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原因。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