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探究
一、主题探究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一个地、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疑难探究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积累运用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心理学家。
2.读重点字。
灼人( ) 酷热( ) 厌倦( ) 附和( ) 突兀( )
怦怦( ) 晕眩( )( ) 呻吟( )( ) 恍惚( )( )
3.识多音字。
(1)你这着( )真绝,让他干着( )急,却又无法着( )手应对,心老是悬着( )。
(2)他参( )加全国书会,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上有一幅人参( )图,他想把它剪下来,结果剪得参( )差不齐。
4.辨形近字。
(1)大海退cháo( )了,他站在海边,想起刚才cháo( )笑他的同学,暗暗攥紧了拳头。
(2)电影屏mù( )上正播放着小男孩在mù( )色降临时离开母亲的mù( )地,羡mù( )地看着路上享受着母爱的同龄人。
5.解关键词。
(1)恍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义指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3)(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6.感知课文。
读课文,梳理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达标
阅读“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至结尾,回答问题。
7.选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8.当“我”最后爬下悬崖,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后,为什么先是“抽噎了一下”,然后“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9.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技法点拨
信息提取、概括
提取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概括信息,则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进行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信息提取、概括的方法:(1)标志法。抓语言标志,如标题、序数词、注释、表总括或对照的词语等,获得相关信息。(2)提取法。直接提取文中的关键语句。(3)整合法。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语句,适当地进行加工综合。(4)自撰法。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进行概括。
能力提升
(时间:50分钟 分数:50分)
一、基础提升(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灼人(shuó) 抽噎(yē) 哄然大笑(hōng)
B.哭泣(qī) 畏惧(jù) 惊慌失措(cuò)
C.附和(hé) 突兀(wù) 参差不齐(cī)
D.凌乱(líng) 酷热(kù) 恍惚(huǎ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热浪 安蔚 气喘吁吁 B.岩瘠 嘘声 天旋地转
C.瘦弱 边缘 滑稽画 D.晕眩 夜幕 犹豫不绝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B.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C.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D.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9分)
.(1)“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
(2)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
(3)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之所以写小时候脱险的事,是因为这件事生中蕴含了一种生活的哲理。
B.文中的两次哭泣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我”伤心的表现。
C.文中对暮色的描写是为了衬托出“我”当时恐惧与绝望的心情。
D.父亲看到孩子趴在悬崖中途的岩石上下不来却不上去救,是因为父亲想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磨炼,锻炼勇气,增加经验。
6.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完成后面各题。(6分)
你的好朋友小明,早上到校后,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抄写作业。下面是你可能选择的做法:
A.你火急火燎地跑到办公室,向班主任汇报小明没有完成抄写作业这一情况。
B.你把小明拉到一边,小心翼翼地询问小明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
C.你当着全班同学,大声地说:“小明没有完成作业,是个大逆不道的人!”
D.你蹑手蹑脚地走到小明跟前,小声告诉小明:“你中午休息时抓紧时间把作业补上。我不会告诉老师你没有完成作业。”
(1)以上四个选项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如果你是语文科代表,真的遇见了这样的事情,在B和D两项中做选择的话,你会选择( )(3分)
二、品读提升(23分)
(2019·宁波)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月下看猫头鹰
[美]珍·尤伦
我跟爸爸出去看猫头鹰,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那时候已经三更半夜了,我们一直都没睡觉。外面没有风。那些大树直挺挺地站着,像一座座高大的雕像。月光耀眼,天色很亮。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爸爸早把我的毛线帽拉低,盖住我的耳朵。但是隔着帽子,我还是听得到声音。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叫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火车和狗,齐声歌唱,唱了好一阵子。闹声消失以后,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爸爸,还有我,一直向着树林走去。
我们“沙沙沙沙”地踩着松脆的雪,留下小小的灰色脚印。爸爸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的影子却又短又圆。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圆的影子,也跟着我跌跌撞撞。但是我没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爸爸一直就是这么说的。我盼望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猫头鹰,已经盼望好久好久了。
我们走到了松林地带。在亮亮的天色里,一棵棵的松树,看起来黑黑的,尖尖的。爸爸举手做了个手势。我立刻收住脚步,在原地等着。爸爸向上看,好像要找天上的星星,又像在查看空中的一张地图。月光使他的脸看起来像是戴上了银色的假面具。他开始呼叫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学的是大角猫头鹰的叫声。
“呼,胡胡胡胡——呼!”
他叫了一阵,又叫了一阵。每叫过一次,他就会停一下。我们两个也都竖起耳朵,静静地听一会儿,但是什么也没听到。爸爸耸耸肩膀,我也耸耸肩膀。我并不难过。我的几个哥哥都说过: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
我们再往前走。我感觉得出天气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我的鼻子、我的面颊,里热外冷,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
我们走进了树林。那些树影,比我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阴暗,遮掩了地上的白雪。蒙在嘴上的围巾,温温湿湿的,毛茸茸地护着我的嘴。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呢?我问都没问。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我们来到了黑森林中的一片空地。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月光就像对准着空地的中央照下来。月光下的雪,看起来,比瓷碗里的牛奶还要白。
我喘着粗气。爸爸听见了,做手势叫我别出声。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巾捂住我的嘴。我用心地听。爸爸又呼叫了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
“呼,胡胡胡胡——呼!”
我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在这冷空气中,听得耳朵发疼,看得双眼蒙上一层雾。爸爸仰起了脸,打算再呼叫一次,但是他还没开口,就有回应的声音穿过树丛,传了过来。
“呼,胡胡胡胡——呼!”
爸爸脸上有了笑意,他回应了一声:“呼,胡胡胡胡——呼!”
然后,他跟猫头鹰,就像在那儿谈天,谈起了晚餐、树林、月亮和寒冷的天气。我松开了捂住围巾和嘴的手套,开心得想笑出来。
从草地边缘、树丛上面传来的猫头鹰叫声,越来越近了。草地上却没有一点动静。忽然间,一个猫头鹰的影子,从地上的大树影里分离开,向着我们的头顶飞过来。我们看着,嘴里发热,却不出声,许多想说的话一句也没说。飞过来的黑影又发出了叫声。
爸爸拧亮了他的大手电筒,正好照到那只刚要停落在树枝上的猫头鹰。
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后来,那只猫头鹰就扇动它的大翅膀,从树枝上飞开了,像一道无声无息的黑影。它飞回树林里去了。
“该回家了。”爸爸对我说。
我知道我可以说话了,也可以放声地笑。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一声不响,
像一道影子。
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林良译)
[故事·概括]
7.在去看猫头鹰的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我”想起了一些话,“我”克服了困难。仿照示例,用“虽然……但是……因为……”概括情节。(两个即可)(5分)
示例:虽然“我”跟着爸爸跌跌撞撞很辛苦,但是“我”没有喊累,因为“我”想起了爸爸说“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
[故事·赏析]
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巾捂住我的嘴。
(2)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故事·想象]
9.好故事常给人想象空间。爸爸说“该回家了”,他们回家的画面会是文首和文末的哪幅图呢?结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说说理由。(6分)
[故事·感悟]
10.成长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有时候“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结合文本,探究“我”怎样在无声中成长的。(6分)
直击中考
(2019·陕西)请你参加以“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写寄语]请在下面的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春”字的笔画。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2.[活动二:展风采]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记者张明的身份对高艳能同学进行采访。
要求:①采访要围绕活动主题,一个问题即可;②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明了。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镇第一中学学生高艳能是一个单腿残疾人。他拒绝照顾,毅然参加了今年的中考体育测试,借助双拐,用单腿跑完1000米,完成了测试,被誉为“奔跑少年”。
(央视新闻频道)
3.[活动三:宣誓言]请补全下面的青春誓言,使所写文字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我与青春有个约定——
我要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
我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用昂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明天。
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不负青春!
4.[活动四:有行动]班级拟组织一次助学活动,请完成下面的活动方案。
要求:内容与“助学”有关;形式与①④一致。
活动方案
① 确定助学对象,捐赠学习用品。
②
③
④ 走访困难家庭,商讨帮扶措施。
参考答案
课文探究
一、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二、1.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算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去。
2.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其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病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会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孩子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积累运用
一、1.心理学与成长 莫顿·亨特 美
2. zhuó kù juàn hè wù pēng yūn xuàn shēn yín huǎng hū
3. (1)zhāo zháo zhuó zhe (2)cān shēn cēn
4.(1)潮 嘲 (2)幕 暮 墓 慕
5.(1)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2)参差不齐 (3)惊慌失措
6.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费城 “我”、五个男孩子、爸爸 游戏玩厌,“我们”去爬悬崖 “我”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经爸爸指点,我”走出困境
二、7.星星、悬崖下的地面。 渲染气氛,烘托了“我”害怕的心理;既交代了“我”在悬崖上待的时间之长,也突出了“我”的恐惧和绝望;衬托出后文“我”战胜恐惧的不容易。
8.“抽噎了一下”是写“我”被自己的行为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既有点儿害怕,又十分高兴。然后,“我”为自己获得的巨大的成就而骄傲。
9.每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积累运用
一、1.D [解析]A项中“灼”应读“zhuó”,B项中“泣”应读“qì”,C项中“和”应读“hè”。
2.C [解析]A项中的“蔚”应为“慰”,B项中的“瘠”应为“脊”,D项中的“绝”应为“决”。
3.D [解析]D项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4.(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环境描写
5.B [解析]B项中的两次哭泣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次哭泣是“我”恐惧和伤心的表现;第二次哭泣是“我”对历险的余悸,脱险后的“欢悦”,先前的委屈,对父亲的感激,战胜困难的成就感的集中表现。
6.(1)C (2)B [解析](1)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该词用来形容没有完成作业的小明不恰当。(2)B项的做法合理,更符合语文科代表的身份。
二、7.示例:①虽然“我”的鼻子和面颊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因为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 ②虽然“我”很担心有什么东西躲在大树背后,但是“我”问都没问,因为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8.(1)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捂嘴动作之快,表现“我”紧张、急切的心情,充满了童真与可爱。 (2)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我”看猫头鹰时的投入专注,表现出“我”愿望实现时的惊喜与兴奋。
9.示例一:文首图。图中父亲让孩子跟着走回家,这跟文中父亲的形象相吻合。父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直接予以帮助,因为父亲信任孩子。他带孩子去看猫头鹰,让孩子看到希望,教会孩子坦然面对困难,让孩子学会勇敢、坚强、独立。
示例二:文末图。图中父亲抱着孩子回家,这跟文中父亲的形象相吻合。父亲在寒冷的雪夜帮孩子去实现看猫头鹰的愿望,一路上他不停地呼唤着猫头鹰,还时刻关注着孩子。看完猫头鹰,孩子也累了,抱着孩子回家,吻合文中温暖慈爱的父亲形象。
10.示例:“我”在寒冷无声的环境中得到磨炼,不断回想父亲和哥哥们的话来勉励自己,以父亲无声的陪伴和信任为前进的力量,满怀希望,坚定地追寻着目标,战胜了困难和恐惧,变得勇敢、坚强,获得了成长。
直击中考
1.提示:笔画依次书写正确、规范、工整即可。
2.示例:高艳能同学,你好!我是记者张明,你本来可以免试,为什么还要坚持跑完1000米全程呢?
3.示例一:辛勤的汗水浇灌理想的花朵 示例二:燃烧的激情点燃希望的火种
4.示例:②了解助学对象,解决学习难题。③加大助学宣传,鼓励民众参与。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