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
1.(2007广东卷)《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2.(2007山东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07海南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2008年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6.(2009天津文综历史)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7.(2009山东基本能力)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09广东历史卷)《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9.(2009广东历史卷)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10.(2009上海历史卷)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11、(10年天津卷)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10年北京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3、(10年江苏卷)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4.(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6.(2007年海南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仍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从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科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国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权宣言》与《世界人权宣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解析:A。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共同纲领》在1949年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代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国家的性质。这是课本上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历史,有些考生可能不是很注意。
2.答案:D。
11.解析:B。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毛泽东的探索文章)。
12.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13.解析:“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 C
15、答案 D
16.(1)相同:二者都肯定人的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不同:二者应用范围不同。《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人民和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二者内容不同。《人权宣言》主要局限在政治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把人权扩大到经济、杜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原因:实现人权是人类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人权进—步得到重视,人们对人权的认识也不断深入。(2)重视生存权和发展权,重视集体人权。
17.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