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肇东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 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 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 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3.《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5、“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 建立县制 B. 什伍连坐 C. 奖励耕织 D. 焚烧诗书
6.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他的政治见解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尚贤 D.实行仁政
7、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攻打匈奴 D. 修筑长城
8.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9.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
A.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10.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二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11.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一些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存在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出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 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 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 D. 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某学生社团为历史课本剧《贞观之治》设计了如下场景,其中合理的是( )
A.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B. 首创科举,选贤举能
C. 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D. 睦邻西南,唐蕃会盟
15.“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
A.筒车?????B.耧车? C.曲辕犁?????D.翻车
16.“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朝《陇西行》)与“和同为一家”主要反映了( )
A.西藏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B.藏族社会习俗完全汉化
C.汉藏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汉藏之间差别基本消失
1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18.某人晚年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据此判断他当生活在(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五代十国?????D.明清时期
19.名画《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太宗求亲的场景。画面中左三着(红色)官服者供职于( )?
A.吏部??????B.礼部???? ?C.户部????????D.工部
20、唐朝时“缙绅虽位极文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1、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唐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 前者 B. 两者兼有 C. 后者 D. 两者皆无
2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23.“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节选自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这段歌词描绘的传统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舞蹈艺术 D.书法艺术
24.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价某人壮举时说:“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此人应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25.《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26、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是对这一职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分割宰相的军权 B.制约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
28、关于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③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 ④所有地方都由其管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9、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管理,其中管辖吐蕃的机构是( )
A.宣慰司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30.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7页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1题20分,2题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中央官制、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图二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10分)
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 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8分)
班级: 肇东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题答题卡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材料分析题(40分,1题20分,2题20分)
1、(1) 2、(1)
(2) (2)
班级: 肇东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题答题卡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B B C B B B C C A D C A C C A C B D C C D A A D B B C B
二、材料分析题(40分,1题20分,2题20分)
1、 (1)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4分)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6分)
(2)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4分)
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5分)(全答上加1分)
2、 (1)变化:由分封制到郡县制。(4分)
(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8分,任答4点)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6分)
加重了站户的负担。(2分)
[解析] 第(1)问“罢诸侯、三十六郡”等信息依据所学概括出;第(2)问中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 500处”可知驿站范围广,数量多;依据“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可知设立驿站因地制宜;依据“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可知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依据“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可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作用:依据所学可知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依据材料“站户负担较为沉重”可知加重了站户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