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1 19: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题,共80分)
1.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蓝田人遗址 D. 龙山文化
2、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3009900top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3、“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4.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
A. 丝织业 B. 青铜铸造业 C. 冶铁业 D. 煮盐业
5、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6、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该措施(  )
A.承认了土地私有 B.限制了贵族特权 C.消除了等级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
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9、山东省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  )
A.商朝甲骨文记载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战国诸侯国 D.秦朝郡县制
10、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11、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走向衰落 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诸侯霸权交替频繁 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12、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国家统一 B. 促进经济交流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增加政府收入
13、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最基本的措施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修筑万里长城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15、秦代以前,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秦代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这说明当时(  )
A.诸侯权力上升 B.文字得到统一 C.疆域范围扩大 D.皇帝地位独尊
16、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lefttop


A. 秦朝 B. 西汉 C. 西晋 D. 隋朝
17、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该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
18、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
A.传播神学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禁绝百家思想 D.发展文化教育
19、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857250118110
21、 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
A.氐与鲜卑 B.羌与匈奴 C.羯与犬戎 D.賨与契丹
2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西晋、隋 B.东汉、南宋 C.东汉、西晋 D.蜀、西夏
23、如图所示现象(  )
A.开始于西晋时期 B.引发了北方战乱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南北并立
24、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民族矛盾的缓解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的繁荣
25、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6、下图为某时期少数民族南迁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西晋末年 D.隋唐时期
27、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出决策。这一制度(  )
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皇帝权力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破坏了中央集权
28、如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用来研究古代哪一课题价值更大(  )
A.民族文化 B.经济状况 C.妇女地位 D.儒家思想
29、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30、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治
31、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 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32、下表为唐开元天宝时期两浙地区的水利建设。据此可推断唐中期(  )

工程名称
修建时间
工程作用
苏州
捍海塘
开元元年
百二十四里,防海潮
衢州
神塘
开元五年
溉田二百顷
湖州
荻塘
开元中
溉田
明州
普济湖
开元中
溉田
明州
水明湖
开元中
溉田
越州
防海塘
开元十年
防海潮
润州
伊娄湖壕
开元二十六年
长二十五里,置斗门,漕运
明州
西湖(东钱湖)
天宝二年
周回八十里,溉田五百顷
越州
诸暨湖塘
天宝中
溉田二十余顷
A.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B.大量粮食运往北方
C.南方成为国家财赋重心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3、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  )
A.唐蕃和亲 B.迁都洛阳 C.册封大祚荣 D.成立西域都护府
34、这一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规定“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该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35、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B.佛教思想盛行 C.道教有了新发展 D.佛教取代儒学的地位
36、运用“时间尺度”是历史学作为时间的科学的具体体现之一。所谓时间尺度,指的是研究者在观察、分析其研究对象时所采用的一种时间上的度量工具或方法。读下图,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审视,造成这一历史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
A.朋党之争 B.藩镇太重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37、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丞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
38、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A. 科举制的发展 B. 门阀政治消失 C. 地方割据的结束 D. 中央集权加强
39、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祖冲之
40、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千金方》 D. 《唐本草》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一,说明三省的职能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莱州市高一联考历史答案
1-5DCABA 6-10BADBB 11-15DADCD 16-20BABCD
21-25AACAC 26-30CCADD 31-35BAACB 36-40BBACD
41(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确立三省六部制。 (每条2分,共6分)
(2)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共2分,缺一条得0分)
影响:三省分工合作彼此制约,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君权得到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每条2分,共6分)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每条2分,任意三点得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