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练习含答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练习含答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1 22:38:36

文档简介

第6课
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该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________的生活状况,(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________的。但2015年9月,有专家表示,虽然《清明上河图》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________;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________;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富有情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一气呵成 纤悉无遗
B.安居乐业 独一无二 一挥而就 滴水不漏
C.休养生息 独当一面 一气呵成 滴水不漏
D.休养生息 独当一面 一挥而就 纤悉无遗
解析: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休养生息: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结合历史知识可知,第一空应选“安居乐业”。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独当一面: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任务。语境强调《清明上河图》的独特性,无关“担当任务”,故第二空应选“独一无二”。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由前文的“严密紧凑”可知,第三空并非强调速度快,故应选“一气呵成”。纤悉无遗:一点儿也没遗漏。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第四空说的是画中景物无论大小都得以呈现,没有遗漏,故应选“纤悉无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B.反映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C.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经济情况
D.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经济情况,也是汴京当年的繁荣的见证
解析:由语境可知,“汴京当年繁荣”在前,“北宋城市经济情况”在后,与前文“中国十二世纪……生活状况”语序一致,据此可排除D项。比较A、B、C三项,A项采用了“是……也是……”的句式,比B、C两项句式更为整齐,故选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虽然《清明上河图》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B.《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C.《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D.《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应放在主语“《清明上河图》”后;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根据语境,应选用“虽然……但……”。综合分析可知,D项修改最恰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解析:正确断句为: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部。
B.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C.侯: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D.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解析:侯是第二等。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亡其两骑耳
亡:逃亡
B.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顾:回头
C.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解析:“亡”指“失去、损失”。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项王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死了很多人。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译文: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句中关键词有“属”“者”“耳”。(2)句中“困于此”是倒装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判断句。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吗?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个名虞的美人,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一匹名骓的骏马,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场仗,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叱呵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于是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口。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面向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9.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刘邦圆滑的表演,张良机智的安排,樊哙忠勇的行为,范增无奈的心情。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①自刎于乌江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对于他的死的评价,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魄,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另一种以唐朝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句句写项羽是一个缺乏自信和毅力的人,对他自刎的行径表示惋惜和失望。2
0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项羽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瞻前顾后”,根据“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及“对于他的死的评价”可知第①空应该是“项羽乌江自刎”;根据“一种以……另一种以……”可知,第②空应该填“有两种说法”;最后根据李清照词的内容,及横线前面的内容可知,第③空应该是对项羽的赞扬。
11.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答:示例一:品读《鸿门宴》,刘邦想的是天下,看的是长远,做事委曲求全;项羽想的是名位,看的是眼前,做事刚愎自用。所以我更爱前者。
示例二:综观《红楼梦》,宝钗关注的是制度,是社会的规范,她是为别人活着的;黛玉关注的是个体,是本质的生命,她是为自己活着的。所以我更爱后者。
PAGE
5第5课
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
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________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________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地球在________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________。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解析: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从四个选项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难以置信  成就  载荷  疲惫不堪
B.确信无疑  成就  载荷  不堪重负
C.确信无疑  造就  承载  疲惫不堪
D.难以置信  造就  承载  不堪重负
解析: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确信无疑:坚定地相信某事是真实的。成就:完成某项事业。造就:创造成就,为事物的存在发展提供可能。此处“造就”更合适。载荷:作用在建筑或构件上的各种重量和外力。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载荷”侧重实物具体意义,“承载”可用于抽象意义,此处用“承载”。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解析: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C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 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B.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C.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解析:正确断句为“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击剑,用剑相击刺的运动和技法。
B.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C.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五根弦。
D.太子,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嫡长子。
解析:“太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棋,鲁句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解析:“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的应是他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7.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译文: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之前我用眼睛(瞪他)威吓了他!”
(2)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译文:燕国、秦国不能并存,希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用心考虑。
解析:(1)“固”,本来;“曩”,从前,之前;“摄”,通“慑”,恐惧、威胁。(2)“不两立”,不能并存;“留意”,用心考虑;“愿先生留意”,省略句。
参考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时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之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之前我用眼睛(瞪他)威吓了他!”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玩博棋,争夺棋局上的格道,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燕国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喜欢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半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像身旁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的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立即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不能并存,希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用心考虑’。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遵教诲。”
8.仿照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一个与之结构上相似、内容上相关联的句子。
承诺是义士荆轲,辞别燕丹,亮剑秦廷;承诺是相国诸葛,忠心先主,呕心汉业。
9.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出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并就其中一种态度作分析。
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
②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史·荆轲饮燕市》)
③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④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卷七》)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⑥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古人的态度: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
分析:示例一:赞赏——荆轲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精神,值得后世的我们学习。
示例二: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少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10.阅读下面的材料,给“筑”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超过60字。
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在两千年前就非常流行,是用竹尺击打其上的5根弦发出不同的声音,演奏时一只手持筑,一只手拿着竹尺击打。最初人们用一截木头绷上弦后拿来击打发声,由于其声慷慨激昂,非常适合人们和歌时击打节奏,因而得以广泛流传。这种呈棒状的击弦乐器如今虽已失传,但不少史籍中为我们留下了与它有关的只言片语,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而歌送荆轲的故事。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其也有注解:“筑,以竹击之成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巩。巩,持之也。竹亦声。”《汉书·高帝纪》应劭对“筑”的注解是:“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答:筑是一种有5根弦的用竹尺击打能够发出慷慨激昂的声音且适合人们和歌时击打节奏的古代流传很广而今已经失传的击弦乐器。
解析:解答下定义的题目要注意筛选出语段中所有重点信息,语段中与“筑”相关的重要信息有: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现已失传,上面有5根弦,演奏时用竹尺击打,发出的声音慷慨激昂且适合人们和歌时击打节奏等。以下定义的形式将这些信息概括进来即可。
11.请根据以下提供的三个人物,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荆轲刺秦王》里的荆轲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廉颇
《项羽之死》中的项羽
要求:①开头必须用到“人性是有缺点的”这句话,且要用到上面提到的三个人物;②对人物形象做出合理的分析概括;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④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⑤不少于100字。
答:示例:人性是有缺点的,荆轲是人们心中的勇士,虽然有不畏生死的精神,但还是剑术不精;人性是有缺点的,廉颇是战无不胜的将军,虽然征服了很多对手,但胸襟狭窄、鲁莽;人性是有缺点的,项羽称霸一方不可一世,虽然英勇善战,但狂妄自大最终自刎乌江。由此而知,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应用综合考查题,要求多,难度大。答题时特别要注意审题,题干的要求要兼顾。开头要运用“人性是有缺点的”这句话;三个人物都要写到,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要使用排比修辞;要注意字数。
PAGE
5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B.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巴尔干地区危机的本源,显然是不公允的。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以邻为壑的倾向。
解析:威武不屈:形容在强暴的压力下不屈服,指一个人的坚贞刚强。不能用于与自然的斗争。A项,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B项,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D项,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发展,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的交通需求。
B.艺术节的举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是学习借鉴各国创造的优秀文艺的契机。
C.电影家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大部分观众将休闲娱乐视为观影的最主要目的,认为看电影是一种追求放松的行为。
D.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围绕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解析:A项,主语残缺,去掉“随着”或者“使”。B项,搭配不当,“举办”与“舞台”“契机”不能搭配,主语应改为“艺术节”。D项,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一个王朝,一个英雄,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旋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然唱着秦宫小曲,在西凤酒香中吼几声秦腔,依然把对生活的追求融在民间艺术中。
①曾经叱咤风云的秦穆公,如今被一抔黄土掩住了风流与豪气
②而万里山河又毁于二世之手
③唯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得到永恒
④今天我们依然在这华夏故土挥汗如雨,依然同命运抗争
⑤成为被人遗忘于城郊的土丘
⑥他没有想到秦王嬴政会统一六国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②④
解析:根据横线前面“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旋涡”可知,后面承接③;接下来举秦穆公的例子,也就是后面承接①;由①句中的“一抔黄土”可知,后面承接⑤;接下来⑥②讲秦穆公以后的情形;最后④是说我们,与横线后句子衔接。选择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相传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C.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
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解析: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相传由春秋左丘明编写的《国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曹参赵括
[南宋]洪迈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知?”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侯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B.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C.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D.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解析:“呜呼”是一个引起下面议论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排除D项;“哉”为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秦以白起易王龁”与“赵乃以括代廉颇”句式结构相同,所以在“王龁”与“廉颇”后面停顿,所以选择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惠帝,皇帝的谥号,君主时代帝王死后,会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称号。
B.百岁,这里指死亡,因为风俗有所顾忌而不明说。
C.薨,古代称皇帝、王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陈述意见。
解析:皇帝的死亡不能用“薨”,应用“崩”。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汉高祖临终前,吕后曾问他,萧何去世以后,谁能够接替萧何之职。
B.萧何侍奉惠帝,在惠帝临终前,萧何问惠帝将来谁能够接替惠帝的王位。
C.秦应侯到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国只惧怕赵括,所以赵王最终让赵括代替廉颇。
D.包括赵括的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赵括不适合领兵打仗,只有赵王认为他适合。
解析:“在惠帝临终前,萧何问惠帝将来谁能够接替惠帝的王位”错,原文意思是:萧何病重,惠帝问他:“您如果去世了,谁可以接替您呢?”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赵国如果一定让他做将领,那么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赵括。
(2)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
译文:秦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国的大将,于是暗地里让白起代替王龁,于是就打败了赵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将”,使动用法,使……为将;“破”,使动用法,使……失败。第(2)句关键词:“乃”,于是;“阴”,暗地里;“代”,代替。
参考译文:
汉高祖病重,吕后问他:“萧相国(萧何)去世以后,叫谁接替他呢?”汉高祖说:“曹参可以。”萧何辅佐汉惠帝,病重,惠帝问他:“您如果去世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知道臣下的没有谁比得上主上。”惠帝说:“曹参怎样?”萧何回答说:“皇上找到合适的人了。”曹参正当齐国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告诉手下人赶紧准备行装,说他要入朝当宰相了。过了不久,使者果然来召曹参进京。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他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不认为他学得好,对他母亲说:“赵国如果一定让他做将领,那么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赵括。”后来,廉颇和秦国对垒,秦国的应侯(范雎),用一千两黄金到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怕的人,只有赵括罢了。”赵王便用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劝阻,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用,赵王又不听。秦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国的大将,于是暗地里让白起代替王龁,于是就打败了赵国。曹参适宜当相国,高祖认为他能够胜任,惠帝认为他能够胜任,萧何认为他能够胜任,曹参自己也认为能够胜任,所以汉朝用了曹参,就兴盛起来。赵括不适合当大将,他父亲认为他不适合,他母亲认为他不适合,大臣认为他不适合,秦王知道,秦国相国应侯知道,大将白起知道,只有赵王认为他可以,所以用了他而遭到了失败。唉!将和相关系国家安危,能不慎重吗?再说秦国用白起代替王龁,而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不等战争开始,胜败的形势就已经分出来了。
9.下面是一段探讨《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其中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姚鼐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认为是刘歆。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第二方面: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第三方面:关于左丘明的生卒行事,史皆不详,一般论者认为其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解析: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语段的具体意思,根据表述的内容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层次意思。这一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人们对《左传》作者是不是左丘明的怀疑,列举了赵匡、姚鼐等人的观点;第二层,写人们对左丘明的姓氏的分歧;第三层,写左丘明的生卒行事不详。概括语段意思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10.阅读下面的语句,根据给出的语句特征,以“烛之武”为话题,续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困于马厩;姜子牙若不垂钓于渭水,就不会被周文王重用,可能要一辈子隐居山林。
答:示例:烛之武若没有出众之才,就不会得到佚之狐的推荐,可能要一辈子居于下吏。
解析:注意给出的语句的句式特征:一、二句是假设关系,表述的意思“如果不表现,就不会被重用”,第三句写“不被重用的结果”。从烛之武的角度分析,可以写烛之武如果没有才华,就不会被推荐,只能居于下吏等。
11.为下面文段画线处加上合适的句子。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孟子也提醒人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先哲们的这些名言警句和历史现实一再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现政治清明、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解析:从全段所处的位置来看,这个画线句应该是个中心句,即体现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12.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连贯,句式整齐,100字左右。
答:示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要紧密联系课文的有关信息,抓住烛之武的性格特点来写,如爱国、勇敢、有智慧、能言善辩等。此外,还应注意句式的整齐,语言要富有文采,生动形象。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