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 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 课件(4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1 21: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诸子散文
主要特点:叙事明理
春秋战国时代常用此法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道家思想的园地:
《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
“天道自然,养生全身”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的著作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
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
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
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2、学习通过生动形象的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学习重点)
3、理解“养生之道”的内涵及其普遍意义,培养运用规律,反复实践的精神。(学习难点)
解题
庖,厨师。
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体验
四、深入探究
解牛本是一件血腥的事情,为何会觉得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欣赏【解牛之技】
(一)探究解牛之技
欣赏【解牛之技】
(舞蹈化)?—合于《桑林》之舞
(音乐化)—乃中《经首》之会
视觉:动作
听觉:响声
手 -肩 -足 -膝




砉、騞
—莫不中音
技术的高超和动作的娴熟,看庖丁解牛是艺术享受
欣赏“解牛之美”
手、肩、足、膝
和谐并用
触、倚、履、踦
流畅自然
砉然、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
  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探究【解牛之道】
(二)探究解牛之道
1.庖丁对自己高超技艺是怎样定位和评价的呢?
规律
操作方面的技巧
超过
庖丁解牛从“技”到“道”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⑵“三年之后” ——
⑶“方今之时” ——
解牛的三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所见无非全牛也”
“未尝见全牛也”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 界成为一代名厨?(讨论)
???其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其二,“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解牛之道
(三)感悟 “养生之道”
到这里,牛解完了,解牛之道也讲清楚了,文惠君不再评价庖丁的技术高超,而是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指什么?“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讨论归纳)
提示:?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 刀 来比喻人。
感悟【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像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小心谨慎,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道家所关心的,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小寓言大智慧
——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讨论)
(四)推及“人生之道”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谨行
藏锋
依理
1、积累到极致,运用到极致。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
2、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3、做事抓住“肯綮”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要热爱本职工作。
5、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6、学会韬光养晦。
7、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面对。
8、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9、做事要循序渐进。
10、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认真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11、办事要有灵活性,随机应变,不能蛮干,不能硬碰硬。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助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助词,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助词……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向”
  “盖”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响亮的声音。
通“盍”,何,怎样。
通“缮”,修治,此为擦拭。
 “岁” “月”,名词做状语,每年,每月。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精彩成语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学习的四大境界
熟能生巧:经过练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无师亦可以自主学习;
融会贯通:可以巧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课后作业:
一、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课外收集“庄子”的寓言一则,交流心得。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