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2.探究文化成就的社会背景,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3.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导入
《虎溪三笑图》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学习目标一:思想宗教
公元67年,汉明帝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外来宗教,创自古代印度。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1.佛教:概念
2.佛教发展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武则天:形成不同的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反佛斗争。
武后载初元年,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2.发展
3.反佛斗争
(1)原因: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耗费大量钱财
破坏家庭秩序
影响社会运作
(2)过程:
①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
②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现藏于青州博物馆的北魏“龙兴寺佛造像(残件)”,是当时灭佛运动的实证。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1.道教概念
东汉末,祖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
东汉末:兴起
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道教发展
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极崇道教。高祖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白衣老父,呼善行谓曰:“为吾语唐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无贼,天下太平。”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庙于其地,遂改浮山县为神山县,拜善行为朝散大夫。
高宗……追尊(老君)为玄元皇帝。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2.发展
太上老君
唐朝: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儒学浮沉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矣。”
子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使民不倦。”
——(隋)王通:《文中子中说》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三教交融
儒学浮沉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斥佛老】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
?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道统论】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原道》
魏晋玄学
又称新道家,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
《竹林七贤图》
小试牛刀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
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学习目标二:文学艺术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
东汉末年: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
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
——《元稹集·白氏长庆集序》
李杜诗篇
万口传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齐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艺术:书法
李斯《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曹全碑》
怀素《自叙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唐朝:“颜筋柳骨”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绘画艺术
顾恺之《女史箴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佛门三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雕塑艺术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
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乐舞艺术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唐代乐舞
★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孝文帝改革
江南开发
京杭大运河
★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②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③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④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小试牛刀
如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②体现了当时乐舞受到西域风格的影响
③体现了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④是顾恺之的代表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学习目标三:科学技术
2.隋唐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
(2)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四大发明之一):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2.隋唐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
①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A.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
B.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C.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D.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小试牛刀
1.佛教传入
(1)高僧来华
(2)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
(3)异域文化影响中国。
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根据唐玄奘途经瓜州时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孙悟空的原型是帮助唐玄奘偷渡玉门关的胡人石槃陀,老马则是瓜州人送给他的坐骑。
阅读p47“问题探究”,指出唐朝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表现。
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书法,
宗教画,
龙门石窟、莫高窟,
胡旋舞。
学习目标四:中外交流
2.佛教外传
◎鉴真东渡路线图
(1)鉴真东渡
(2)空海求法
空海
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
编纂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篆隶万像名义》
3.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小试牛刀
学习目标五:归纳特点
①思想活跃,呈现多元;
②民族特色,民族融合;
③南北中外,兼容并包;
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⑤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课堂总结
一、思想宗教
(一)佛教大显
1.概念
2.发展
反佛斗争
(二)道教流行
1.概念
2.发展
(三)儒学浮沉
(四)魏晋玄学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乐舞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三、科学技术
1.魏晋南北朝
2.隋唐
四、中外交流
1.佛教传入
(1)高僧来华
(2)西行取经
(3)异域文化影响中国。
唐朝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表现
2.佛教外传
(1)鉴真东渡
(2)空海求法
3.其他文化交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