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2 15:1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地方政府、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统一供应、价格统一规定、人事统一安排、工资统一定级、财政统收统支等,都像绳索捆绑得企业无法动弹。以至于出现了“修个厕所都要打报告审批”、销售的火柴要涨价两分钱需要层层上报至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激荡三十年》
1.经济体制僵化
改革前夕
2.思想观念僵化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改革前夕
1978年的中国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也许我们从外国人眼中能看得更真切一点。美国记者马修斯在中国工厂观察记中写道,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去年,全厂85%的工人都增加了少量的工资,对很多人来说,是10到20年来第一次增加工资。一位日本记者发现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车钢机竟然还在使用。《读卖新闻》记者写道一日本的集成电路工厂干净得一点灰也没有,相比之下,上海这家工厂简直像马路工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3.国有企业发展困难
改革前夕
国营企业效益日趋下降也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困难。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一五”时期为11.0%,“二五”时期为0.2%,1963~1965年为14.7%,“三五”时期为7.0%,“四五”时期为4.2%。1974年、1976两年为负增长,出现了“大跃进”以来第二个财政困难时期。从财政角度看,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老模式已经到了它的极限。
---参见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3)》
4.国家财政困难
改革前夕
5.百姓生活难
最让万里心惊的还是金寨之行。这年11月上旬……他来到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因为屋内过于黑暗,进去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在锅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姑娘。
他热情地上前问道:“老人家,8点多钟了,你怎么还坐在柴草里,不上工?”老人却依然坐着,一动没动。
当地干部挂不住脸,斥责老人:“你这个老东西,省委万书记来了,问你呢,怎么不说话?”老人这才抬起头,傻傻地望着万里,突然往起一站。
万里一下惊呆了:
原来老人一丝不挂,光着屁股,没穿裤子。
万里忙招呼老人蹲回到柴草里去,同时尴尬地责问旁边的两个姑娘:“你两个小姑娘怎么也蹲在这里呢?”
两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只是用羞涩好奇的眼光望着万里,身子却一动不动。
这时,当地的干部意识到了,忙小声地插话:“万书记,两个娃也没裤子穿啊。山里风寒,躲在柴草里,是为取暖。”
——摘自陈桂棣
、春桃:《小岗村的故事》,华文出版社,2009年09月
发展之困
经济体制僵化
思想观念僵化


国企发展难
国家财政难
百姓生活难


改革前夕
1.背景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③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内容
①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表现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1979年1月1日发行的《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小试牛刀
1、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
A.中共七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九大
D.十三届二中全会
B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一)经济方面: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1.内容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①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政企分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粮食产量按每人平均计算,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历史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现实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形式:过于平均)
此外,当时的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的试验(安徽、四川)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家成为可能,出现了小家庭增多的现象。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到1982年全国已经有大约1亿农民从纯粹的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成为以某种生产经营为主的专业户。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修理等行业。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统购派购任务,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等
根据材料,概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民的身份发生变化;家庭职能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经营方式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农民开始向城市流动;农村流通体制发生变化,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
材料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上述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方向: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
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1985年9月23日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结合教材思考: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他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78年3月,邓小平又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
(2)对外开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一)经济方面: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根据材料,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
②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③中国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
④吸收外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
(2)对外开放
1.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
①1980年5月,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开放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
3.深层进入全球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开放体系
推进
范围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海
特点:
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线
内地
全方位: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局面
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
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978年——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
(单位:亿元

3645.2
7243.8
18718.3
71176.6
120332.7
314045.0
401513.0
519322.0
1978
1990
1996
2002
2008
2010
2012
1984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小试牛刀
C
2、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政治方面
重建民主:拨乱反正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召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③1982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提出:
(2)内涵: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前提和核心
主体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3)实践:港澳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4)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2017年11月3日的《时代》周刊封面
1999--2019
3.右图为2018年出版的纪念邮票。推动该历史事件的努力开始于
A.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C.1993年汪辜会谈
D.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小试牛刀

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经济方面——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至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政治方面
重建民主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