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3 10:2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统编版
高一
课程
标准
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问题
导引
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历史解释)
2.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历史解释)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时空观念)
4.辽宋夏金元时期门第观念、人身依附关系、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等方面的社会变化。(唯物史观)
历史
时空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一年两熟的__________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突破。
(3)棉花的种植始于_______,在_______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_______、_______、西北、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基础梳理
稻麦复种制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宋朝 
元朝 
漠北 
东北 
云南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______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_______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_______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五大名窑 
青花瓷 
釉里红 
宋元 
丝绸 
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海域发现,后出水超过6万件瓷器,主要来自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等南方窑口。
(2)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_____的开采量很大,首都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_____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_________的发展。
煤 
东京 
煤 
文化 
造纸业 
宋代采煤示意图
北宋毕昇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国内商业发展
(1)_______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2)面向大众的___________蓬勃涌现。
(3)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_______进行_______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2.货币发展
(1)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_______需求量剧增。
(2)表现: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_______——交子,_______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宋朝 
基层市场 
榷场 
互市 
货币 
纸币 
元朝 
3.海外贸易繁荣
(1)___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_______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_______、_______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
(1)北宋_______和_______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_______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的_______,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外贸税收 
亚非 
香料 
珠宝 
广州 
泉州 
明州 
东京 
南宋 
娱乐 
杭州 
大都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宋元时期国内外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政府的政策;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民族交融推动;
交通发达;
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
三、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
(1)自___________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_______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___________的格局也已定型。
(3)_______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_______下游和_______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唐朝中叶 
北宋 
南多北少 
北宋 
长江 
太湖 
“苏湖熟,天下足”
(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①全国大部分_______和_______集中在江南。
②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_________,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缩短了航程。
③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_______________,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人口 
税收 
大运河 
长途海运航线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2.影响
(1)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_______的进步。
(2)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__________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3)自南宋起,_______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思考2: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文化 
南北分卷 
江浙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提示2:制度通常都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南北分卷也不例外。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但站在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的变化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_______背景的_______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门第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①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_________开放,而且更加强调___________。
②大批出身于_______家庭的_______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家族 
门第 
全社会 
公平竞争 
平民 
士人 
姓名
朝代
官位
家庭情况简介
范仲淹
北宋
参知政事
知颍州等
家境贫寒,父因病卒于任所,母贫困无依
欧阳修
北宋
参知政事
兵部尚书
家境贫寒,买不起写字用的纸笔
李邦彦
南宋
太宰
银工
京镗
南宋
丞相
经营盐铺
宋代部分官员的家庭出身信息
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_______、_______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2)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_______。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_______,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政治 
经济 
雇佣 
契约 
材料:观今之直求资财,随其贫富。俗,娶其妻不顾门户。
——宋
蔡襄《端明集》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懈
(1)朝廷对___________、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特别提示】宋朝社会的变化是宋朝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
土地买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商业:基层市场、边疆贸易、货币、海外贸易
农业:耕地面积、人口、产量、经济结构、边疆开发
手工业:制瓷、矿冶、印刷
城市繁荣:东京、临安-杭州,大都
南移过程;魏晋南北朝、唐中期、北宋、南宋、元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影响:南粮北运、文化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
知识小结
城市的商业功能的变化。(史料实证)
史料一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商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汴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海外汉学家称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并不为过。
——吴均《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主题一
主题探究
探究1:据史料一,指出唐前期商业发展的基础,概括商业发展的表现。
探究2:据史料二,概括宋朝
“市”的特点。
探究2:据史料二,概括宋朝
“市”的特点。
提示2:特点: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地点限制;官府的控制减弱;城市的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
探究1:据史料一,指出唐前期商业发展的基础,概括商业发展的表现。
提示1:基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交通的发展;各大城市设有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民族间、中外间经济交流频繁;商人众多;多数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都设有商品交换的场所。
丝绸之路(史料实证)
史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主题二
探究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提示3: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
【拓展】丝绸之路路线
(1)汉代(陆路)长安→敦煌→今新疆地区→今中亚地区→大秦(古罗马)
(2)宋代(水路)泉州、广州→今斯里兰卡→波斯湾、红海→今非洲坦桑尼亚
随堂巩固
1.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A
随堂巩固
2.
(2018年海南卷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
随堂巩固
3.
(2015年全国文综课标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4.
(2015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