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一 2.1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一 2.1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11-11 18:0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目标】
通过探讨表示游戏的算法,了解使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进一步理解三种基本结构的流程图。
通过用Python语言实现游戏的研究,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熟悉Python语言的开发环境,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
在项目活动中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教学重点】算法的表示及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同学们双击“最强大脑游戏.py”,运行程序并观察结果。
二、算法的描述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尝试用自然语言描述“最强大脑游戏”的算法,完成下表。
实现“最强大脑游戏”的步骤
环节
解决的问题
解决的步骤
出题
显示物品和编号10秒
1.
2.
......
答题
输出结果
师生活动:
教师分析问题,学生思考实现“最强大脑游戏”的步骤;
教师举例生活中存在的算法,讲解算法的含义,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学生尝试用自然语言描述“最强大脑”游戏的算法;
教师给出正确的算法描述,点评几个学生的描述结果。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在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最强大脑”游戏的基础上,尝试用流程图来描述。
师生活动:
教师讲解流程图描述算法的相关知识;
学生尝试用流程图描述“最强大脑”游戏的算法,画出流程图;
教师给出完整正确的流程图,点评几个学生的流程图。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给出“最强大脑游戏”的流程图。
流程图一般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上运行,这时需要使用一种计算机能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将算法表达成程序。
用Python语言实现游戏
运行程序
1.教师介绍Python的安装,运行环境;
2.教师给出已经编写好的程序代码,学生粘贴代码到IDLE中,运行代码。注意观察在IDLE环境中运行和上一节课直接双击运行结果的差异。
import random
import time
import os
print("你好,现在你有10秒钟的时间记忆下列物品及其编号")
things=["苹果","香蕉","橙子","梨子","猕猴桃","柚子",
"猴魁","铁观音","彩蛋","复活节"]
for i in range(10):
print(i,":",things[i])#在屏幕上显示编号及物品
time.sleep(10) #延时10秒
os.system("cls") #清屏幕,隐去编号及物品
n=0 #记录答对的题数,初值为0
t2=random.sample(things,5)#随机抽出5个物品
for i in t2: #出5题
ans=int(input(i + "的编号是:"))#输入编号答题
if i==things[ans]:
n=n+1 #如果回答正确,答对的题数加1
print("\n你一共答对了",n,"次")#屏幕显示答对的题数
input("\n按回车键结束程序")
?借助流程图分析代码
1.请同学们找出最强大脑流程图中的处理框;
2.阅读程序,并尝试找出处理框对应的代码。
处理框
对应代码

print("你好,现在你有10秒钟的时间记忆下列物品及其编号")
things=["苹果","香蕉","橙子","梨子","猕猴桃","柚子",
"猴魁","铁观音","彩蛋","复活节"]
for i in range(10):
print(i,":",things[i])
time.sleep(10)

os.system("cls")

t2=random.sample(things,5)
for i in t2:
ans=int(input(i + "的编号是:"))
注:此段程序既包含了出题,也包含了答题

n=n+1
?修改部分代码
学生尝试自行修改部分代码,观察程序运行的变化。
例如:
原代码
修改过的代码
程序运行的变化
time.sleep(10)
time.sleep(5)
延时改为5秒
print("你好,现在你有10秒钟的时间记忆下列物品及其编号")
print("你好,现在你有5秒钟的时间记忆下列物品及其编号")
提示的文字改变了
t2=random.sample(things,5)
t2=random.sample(things,3)
随机出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