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圆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转圆圈》,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月光下欢乐歌舞的情景,通过多媒体视频的观看,引导学生感知彝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和我国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并随音乐的节拍即兴表演,从中感受歌曲舞蹈性的明快节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反复聆听,感受歌曲中不同段落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2.跟着录音哼唱部分词句。
难点 随音乐即兴表演。教材分析《转圆圈》是云南撒尼人(彝族的支系)的童谣,表现了撒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时的生动情景。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而且曲调的进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别于外国大调歌曲中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歌曲开始的领唱犹如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在召唤小伙伴们出来玩,接着是大伙的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然后,欢乐的舞蹈开始了,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PPT图片:优美的夜晚、宁静的夜晚和皎洁的月光,导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在美丽宁静、令我们产生遐想的夜晚,云南撒尼族的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学生回答:在月亮底下跳圆圈舞。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夜晚,彝族的人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经常会在村寨的空地上点起篝火,拉起圈来唱歌跳舞。这首歌曲就是表现了云南撒尼族小朋友拉起圈跳起舞的情景,歌曲的名字叫《转圆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什么情绪?歌中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情景?
二、歌曲欣赏
1.初听歌曲《转圆圈》音频并思考:歌曲的情绪?学生回答:优美、抒情、宁静等。教师:这首歌曲优美抒情,深受撒尼族小朋友们的喜爱。教师: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回答:歌曲描绘了月光下撒尼族儿童欢乐歌舞的情景。
2.观看与复听歌曲《转圆圈》视频音频。
(1)出示歌曲视频中歌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理解歌曲的含义。
(2)歌曲开始的领唱部分唱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月亮出来了。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好像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在召唤小伙伴们出来玩,紧接着大家一起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3)请学生仔细听辨,欢乐的舞蹈开始后,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
教师: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彝族儿童的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表达了他们热烈、质朴和欢快的情绪。
3.学唱歌曲片段。
(1)引导学生跟着歌曲音乐学唱以下片断。
(2)分组演唱以及进行舞蹈表演
(3)学生跟着歌曲音乐演唱。
4.完整欣赏歌曲《转圆圈》视频音频。当听出歌曲不同的情绪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三、表现音乐舞蹈
1.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
A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舞蹈简单的创编
B分组汇报表演。
(1)教师教学生学跳彝族舞蹈动作。彝族基本动作:
a.双脚交叉前脚掌着地,膝盖微屈并稍稍向两侧打开,双手自然下垂,双脚随音乐节拍左右摆动,身体随着自然摆动。
b.双脚并拢,膝盖夹紧,双手侧平举位置,上身稍向前倾,双脚随音乐左右跳动,身体和头随音乐转向膝盖的同方向。
c.学生围成一圈双手拉起并随音乐向后画圈,右脚向右迈步左脚跟进,右脚再迈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踢出,再进行反方向。
(2)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分别表现歌曲自由抒情的段落和热情欢快的段落。不求动作统一,只求与音乐合拍,表演自信大方,教师应启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表演。
(3)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教学要求: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从中感受歌曲明快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转圆圈》这首歌曲表现了撒尼族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时的生动情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彝族的风土人情,而且还能随音乐的节拍进行舞蹈表演,从中感受歌曲音乐与舞蹈性的明快节奏。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加喜欢彝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