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题
看注释
看诗眼
看背景(论世)
看诗人(知人)
看典故 看手法
陆 游
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创作背景
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3、解释加点的词:书: 愤: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务观
放翁
南宋
剑南诗稿
七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豪情
渡口
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写
愤懑,悲愤
一愤:早年胸怀收复之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却屡遭投降派排挤迫害。
“早岁”诗人怎样的状态?而今如何了?
一从水路,一在陆路,两次对抗金兵的胜利“愤”从何来?
二愤:辉煌过去可知国具恢复之力,朝廷却一味求和苟安,任国土沦丧金兵之手,毫无斗志。
三愤:满腔报国热忱,却报国无门,任英雄迟暮
四愤:敬仰诸葛,以诸葛自况,希望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悲愤中见豪壮。
《出师表》中的哪些句子与作者的追求与希望相应?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愤:国土沦丧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愤:朝廷昏聩
颈联书:年事已高、人生易老之情 愤:壮志未酬
尾联书:建功立业之愿 愤:报国无门
这里“万里长城”是用典的手法,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然而如今呢?诗人却壮志未酬,这种情感从哪个字体现出来?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和首联的“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和的《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一、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 【答题思路】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结构手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诗歌的对比阅读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语言比较鉴赏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3.手法对比
(2)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4.情感对比
吴融《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崔橹《华清宫》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这里的两首《华清宫》诗,从题目看,题材是相同的。但其题咏的角度、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题并不相同,请指出不同之处?
5.综合考察
1.取材的角度不同
吴诗取材于唐朝红火、华清宫兴盛之时。 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2.作品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
吴融的诗主要用了对比手法(分析略)。崔橹的诗主要用了按时间顺序“分述”的手法。作者写衰落的华清宫,一、二句言白昼时:入宫的道路上杂草芜生,再写华清宫中之景,久无人居,宫中茂密树木遮掩,使人感到阴森恐怖,令人脊背生寒。三、四句写夜间之景:到了夜里,明月在华清宫上自来自去,如历史的见证者,昔日的欢歌笑语声,玉人倚楼望月赏景的画面,已消逝得无踪无影。
3.作品感情基调不同
吴融的诗讽刺统治者沉湎于宫中之乐,漠视民生疾苦的行为;崔橹的诗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诗人对唐帝国的兴盛繁荣十分缅怀,对现在的一片凋零衰败充满哀叹:
诗歌
题材内容
事件
景语
情语
第一步:分别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把两首诗的题材、事件、景语、情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
(1)背景经历:动乱年代;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 ”;
《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3.作品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
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不同点: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流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