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
杜 甫
走进杜甫
一个( )的杜甫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社会现实: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 :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泪”: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情基调:景仰 感伤 叹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凭吊东晋时繁华鼎盛的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深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 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 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作业:
1、背诵全诗
2、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谢谢指导!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祠。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朗读提示: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朗读提示:读得缓慢、读出伤感 。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说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老臣心”说明诸葛亮的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杜甫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朗读提示:
读出称颂、崇敬、
仰慕的感情。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所以感到遗憾、惋惜。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朗读提示:
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