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12 16: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中学历史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春秋形势
战国形势
政治: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铁双镰范
青铜牛尊
经济: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孔子讲学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政治: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经济: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
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
时而生。
———胡适《说儒》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诸子百家
诸子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
及其著作,“百家”是泛指,诸子之多的意
思,主要的流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诸子百家
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思考:什么是仁?
爱人;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仁?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想做到仁,能够做到,为
仁由己。要做到仁,需要个体自觉
的道德修养,只要不断反省,就能
达到仁德境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思考:“仁”用到治理国家上,
孔子又提出什么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周礼:尊尊、亲亲、贤贤、
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然尊尊、
亲亲、贤贤此三者,治天下之通
义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思考: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尊尊”之礼:维护尊卑
贵贱的政治等级
“亲亲”之礼:维护亲疏
远近的亲缘等级
“贤贤”之礼:维护君子
小人的文化等级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尊尊、亲亲、贤贤
孔子所说的礼是周礼,是
等级名分制度,是社会秩序,
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子曰:“必也正名乎。”
思考:怎样才能实现礼?
怎样才能实现礼?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
度;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
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正名”:按照周礼,把当时已经
混乱的社会等级、社会秩序矫正过来,
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什
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①春秋时期,国家分裂割据,缺
乏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②各诸侯国热衷于战争和改革古
制,意图自强,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
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孔门弟子世称三千,其中有七十
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
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
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
乡人;就成分而言,除了孟懿子、司
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
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
农民。
———《中国教育史讲稿》
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
贫穷卑微:颜回、闵子骞、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子游、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子路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
孔子整理出《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
儒家经典,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
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典籍以后成
为经典教材,对后世影响很大。
孔子的教育成就
第一,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第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第三,整理六经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诸子百家
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创立儒学
2.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被称为亚圣。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
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依据材料概括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1.仁政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
下,仁者不为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人之性恶,善者伪也。
———《荀子》
依据材料概括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的主要思想
1.“仁义”和“王道”
2.“君舟民水”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为万物之本原
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道家
老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
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韩非子
社会变革
以法治国
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国家
韩非子
韩非子的主张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等
墨子
墨子的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主张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本原
辩证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子
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社会变革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
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
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
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
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
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百家争鸣的影响
当时:
后世:
世界影响:
当时:促成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
面,形成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
的思想文化特点。
后世: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儒——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哲学基础;
法——变法的理论武器
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
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排
在第一位。
1993年9月孔子的思想被全球主要
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
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先秦诸子们的关于为人处世、利国
利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智慧已经成
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化
高峰,一次思想解放。这些思想和智慧
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