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觅食(mì)皂荚(zhào)
倜傥(tì
tǎng)斑螫(máo)
B.盔甲(kuī)绅士(shēn)枇谷(bǐ)
确凿(zuó)
C.
蝉蜕(tuō)啄食(zhuó)和蔼(ǎi)
鉴赏(jiàn)
D.宿儒(sù)惭愧(cán)
搓捻(niǎn)
抚弄(no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上曾经人来人往的丝绸古道,如今已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
B.放学后,深圳的校园里人已经很少了,真是人声鼎沸。
C.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D.四月的深圳湾公园,姹紫嫣红,一片绚丽的景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B.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筹莫展。
C.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是两个不同的病毒,不要混为一谈。
在语言风格及个人魅力方面,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与华春莹各得其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年级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钟南山这个名字对中国人都很熟悉。
C.在北京办奥运会,既能展示传统文化又能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
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深圳市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知识。
B.他看见大病初愈的朋友脸上露出了笑容。
C.深圳电子产品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产地。
D.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6.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另外,通常的看法是,右者为尊,因此遭受贬谪称为"左迁",而在位次的排序上,地位次尊的人则后于最尊者的右边。
②在举行朝会的时候,则是背北面南为尊,故称帝为"南面",而臣为"北面"。
③古时座次有着严格的尊卑之分。
④在筵席上,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A.②③④①B.③④②①
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A.④③①②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8.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毡絮如同褐色的浓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
B.养父不在了,我也如长大了的鸟儿一样飞走了,养母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
C.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
D.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
9.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
B.有些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在差异。例如"父亲"和"爸爸",前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C.《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0.对下面这段话中心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太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本,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额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感。"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A.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B.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C.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D.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文言文阅读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参考答案
D 【解析】A.应为:皂荚(zào)。B.应为:确凿(záo)。C.应为:蝉蜕(tuì)。
2.B 【解析】“人声鼎沸”通常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D 【解析】“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各具特色”。
4.C 【解析】A.“切忌”?与“不要”重复使用,去掉一个。B.词语顺序颠倒,应改为“中国人对钟南山这个名字都很熟悉”。D.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称号”。
5.D 【解析】A.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有歧义,不能确定谁(“朋友”还是“他”)脸上露出了笑容。C.搭配不当,应改为“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产地”。
6.B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能力,根据逻辑关系排列即可。
7.C 【解析】根据前后及相邻关系排列即可。
8.C 【解析】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C项中没有喻体,不是比喻句。
9.A 【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10.A 【解析】B?、C概括不全面,D是结论。
11.(1)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解析】首先了解句子意思(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根据句子意思来判断断句处,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划开,划对两处即可得分。
(2)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解析】句中“以”是“用”的意思,“之”是结构助词,无实义,“仁”可用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的方法译为“仁义”。
(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解析】陈元方用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来表明二人生在不同的时代,虽然做法一致,但是互不效法,言外之意就是说家君和袁公就和周公、孔子一样,互不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