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二)》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美术》四年级上册第7课
课 题:《飞天(二)》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一、目标分解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2、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美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是第6课《飞天(一)》的延续,在上一课欣赏课飞天美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感悟飞天的动势美和线条美,并大胆尝试用线描的形式创作一幅飞天作品。本课要引导学生从艺术实践要求入手,不仅要学会线描这种表现形式,还要在作品中表现出线条流畅的美感以及飞天优美的动态。
3、基于学情分析: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和学习线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用线描的手法描绘古代艺术形象还是第一次,既要表现飞天飘逸的动势,又要表现线条的美感,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先从分析飞天的动势入手,再学习飞天飘带的画法,后进行艺术实践,从了解到尝试再到掌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把握知识要点。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感悟飞天动势和线条的艺术特点。
2、能用线描的方式临摹或创作飞天形象。
3、通过欣赏和体验,感受我国飞天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飞天的动势与飘带的关系,感悟飞天线条的艺术特点。
难点:用线描的方法表现出飞天飘逸、轻盈的动势。
四、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
自主或小组合作,通过对比、分析、表演等方法感悟飞天的动态美和线条美。 目标1、3
艺术实践,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 目标2、3
教学过程
环节 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古诗 导 入
再现
飞天 目标1 一、导入。
1、出示古诗: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
霓裳曳广带,漂浮升天行。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2、上节课内容总结,引出本次课题《飞天(二)》。
【设计意图:1、通过古诗导入,引发学生对飞天的联想;上节课知识总结,承上启下。】
通过感受古诗描绘内容和上节课识回顾,根据已有知识梳理,带着对课程的期待进行学习。
探
究
新
知
感悟
飞天
美
目标1、2、3 一、欣赏飞天视频和图片,分析体现飞天飞翔的主要特征。
1、播放一段飞天视频,从刚才的飞天形象中,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飞天在飞?
(板书:飘带)
出示去掉飘带和添上飘带的飞天做比较。
2、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飞天在飞?
飞天和侍女图进行对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板书:动势)
3、飞天的飘带和动势都是体现飞天动态的关键所在,那么,二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同桌讨论,得出结论: 飘带和飞天飞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请一位同学上台示范。
二、探讨用线条表现飞天的方法。
1、欣赏这幅飞天壁画,小组讨论并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这身飞天在干什么?
她飞动的姿态给你什么感觉?
什么样的线条适合表现飞天的衣裙和飘带?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6页,看看图例中的飘带是如何运用曲线表现的?
你能试着画一画飞天的飘带吗?
教师示范。学生尝试。
3、教师示范画一身完整的飞天。
请学生为飞天添画飘带。
4、欣赏画家笔下的飞天。
5、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知识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同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更加灵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
1、能够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通过欣赏、对比和讨论,了解飞天飘带和动势特征。
2、通过小练习,掌握用曲线表现飞天飘带的方法。
3、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
艺术实践
体验
飞天
美
目标1、2、3 三、艺术实践:
1、用线描的方式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
2、注意飞天的动势,线条要柔软流畅;
3、可以自由选择画纸、画笔。
四、作业欣赏与评价。
1、你最喜欢哪个飞天形象?喜欢哪些地方?
2、你觉得哪身飞天动态最优美?线条最流畅?
【设计意图:通过艺术实践和作业评价与欣赏,感悟飞天的线条美和动态美。】
能够从飞天的线条和动态方面出发评价他人的作品。
知识拓展
情感
升
华 目标3 五、课堂总结与拓展。
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风格,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至今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会看到它的身影,如面塑、剪纸、舞蹈等。相信无论多久,这优雅动人的形象都始终会留在我们心中。
【设计意图: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板 书
设计
要点呈现 目标1
飞天(二)
飘带
曲线 柔软 流畅
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