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11联考(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11联考(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2 11:58:11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0?年?11?月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OMO(即?Online-Merge-Offline)学习方式将重塑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将成为
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是引导、调动、组织学生自主、自律学习的人,是?真正的传道授
业解惑之人。
“学习为重”是?OMO?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OMO?学习方式的重心在“学”不在“教”,
“教”与“学”变成两个问题。教得好并不意味着教案写得多完善、讲解多精彩,关键在于
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能不能促使学生真正地去学习,让学生确实学到知识和方法、提高学
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普遍将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目中无人、我讲你听,
教学的目标就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就是背标准答案、搞题海战术。OMO?学习方
式强调学生“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在制度上和教学设计上要保障学生享有较多时间、
空间和意志的自由;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加持,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的
高效和便捷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与“学”权重的合理倾斜。传统课堂普遍存在重“教”轻“学”
倾向,教学设计中以教定学,学生被动学习甚至虚假学习;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要求整
齐划一,信息化程度比较低。OMO?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服从于“学”。
教师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互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主要提升
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学习中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学习有
目标、有兴趣、有动力、有责任。这次“疫”下教育已经表明,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也是
可以学习的,也是可能取得学习成效的。只要技术设备和技术应用没有问题,只要学校或老
师设计好学习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线上指导。即使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学习也
不一定局限于线上,也可以涉猎广泛的线下资源。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发生转变。在?OMO?学习方式状态下,教师角色
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知识性教学大多由线上?承担,教师则承担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学习任
务的设计、督促、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未来,线上教学将会以“教书”
为主,而教师则以“育人”为重,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
倍数级放大教与学的效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OMO?学习方式目前还局限在“点”上发生,未形成“面”上格局。OMO
学习方式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
式,因此要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适时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
形成“面”上的声势。推动线上教育普惠与个性结合,则需要在顶层设计上,逐步找到统一
建设与百花齐放的界限。统一建设的部分国家要大力保障,百花齐放的部分要驱动应用、提
供竞争。目前,全国缺乏大而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供需对接平台,一方面要推动国家和各级
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下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多级多
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之间的界限。
——摘编陈金芳、马新礼《线上线下融合: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
材料二:
技术对教育的不断渗透,在很多人心中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技术发展得实在太快,让越
来越多的人感到不适应。邬大光评论道:“真正影响技术倒逼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业
已形成的‘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这种‘惯性和记忆’已经被模式化和固化,且进入
了集体无意识状态。使用一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甚至行为习惯,
突破多年形成的‘心理场’。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技术使用有一
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排斥感。”。郭文革则直言“今天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很?多争论,本质
上不是关于技术与教育关系的争论,而是站在印刷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的立场上,对互联?网时
代教育探索的质疑和批评。”
目前线下教学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形式,倾向于在课堂中限制使用网络和移动终端,这
凸显了学校教育的保守,正因为如此,在线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导致知识的内涵、结构、载体、传播方式等发生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学习的目标和方式也发
生相应的转变,学习目标和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要求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
只有融入互联网的教与学才能适应这些变化。线上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带领学习者在互联?网上
进行信息与知识的选择、加工、整理、交流与交换,并共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也
是今天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底层逻辑。正因为如此,在线教学不必追求与线下教学
完全等效,也不仅仅是为了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以实现传统的知识传承目标,而是应该实现
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更高教育目标。“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的创新”应成
为在线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在线教学不是为了替代课堂教学而生,而是为了超越课
堂教学而生。评价在线教育的成效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更应看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思维的发
展;不能仅仅看学生理解和记住了多少知识,更应看学生完成了多少任务和作品,解决了哪
些问题。同样,评价一位在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能仅仅看讲课有多好,更要看教学设计
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
在线教学的开展将推动课程教学目标从教材大纲中的知识目标,扩大到包含信息素养、
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能力目标;教学材料将从单一学科的纸
质教材,扩大到包含网络中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教学方式将从讲授为主,扩展为直播与录播
授课、微课和慕课自学、在线研讨与交流、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组合;学
习流程将从传统的“预习+听课+复习”,发展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线上交流互动协作
+学习成果展示与分享”;教学评价将从单一的标准化考试,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以及从重视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重视知识的迁移应用。虽然大多数教师在涉足在线教学的
初期,会采取将线下课堂向网络简单“搬家”的做法,但随着对线上教学规律认识的提高,
势必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课程进行改
造乃至彻底重构。
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8?页)
在线教育的发展,并不会全面取代线下教育,而是将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知识的
建构等更多地放在线上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实验实习实践活动等仍然在线下进行。即使
是疫情期间的完全线上教学,也离不开线下学习活动的参与,只不过此时由原来课堂里的同
学,更多地变成“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四方构成的学习共同体,由此,新的学习生态
在逐渐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区隔被逐渐打破。未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也将逐渐消
弭,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将逐渐融合,只不过会以线上教育统领、整合、带动线下教育而已。
——摘编王竹立《替代课堂,还是超越课堂?》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学习为重”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OMO?学习方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在制度上和教学设
计上保障学生享有较多时间、空间和意志的自由,让学生能“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
B.??传统课堂普遍存在倾向于重“教”轻“学”、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等问题,OMO??学习方
式注重以学定教,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学习自主性更强,信息化程度比
较高。
C.??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扮演“教书”又扮演“育人”的角色,OMO??学习状态下,“教书”
工作和“育人”工作的承担有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将发生巨大转变,将以“育人”
为重。
D.??OMO?学习方式还局限在“点”上,但会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目前我国已经
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面”
上的声势。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使很多人心中有了强烈的压迫感。当教师因为技术的发展太快而陷
入“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时,他们就会对新技术的探索使用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
惧感和排斥感。
B.??在线教学不必追求与线下教学完全等效,也不仅为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还应该实现更
高教育目标。其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应指向创新,成效评价、教师评价方式也与线下教
学有差异。
C.??在线教学的开展将使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式、学习流程形式、教学评价等
发生变化,要适应线上教学变化,要求教师对传统课堂进行多方面改造乃至重构。
D.??未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界限将逐渐打破,新的学习生态会逐渐形成。随着在线教育的
发展,未来线上教育不会全面取代线下教育,但线上教育将统领、整合、带动线下教育。
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3?分)
A.??打开线上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搜索选择上课资源进行
学习整合。
B.??成绩出来,学校给你的评价是多维的,既有考试分数,也有对你平时解决问题和完成作
品等方面的评价。
C.??你的活动范围将更广,现在在校园封闭式学习,以后你不必再来学校了,因为老师的作
用将逐渐弱化。
D.??你获得的学习材料将更丰富,可以和同学们在线上进行交流协作,也更愿意展示和分享
你的学习成果。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OMO?学习方式”下定义。(4?分)
5.??线上线下教育正在融合发展,教师要从思想观念、授课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改变。
作为学生,请你针对教师的改变,也提出应对的措施。(6?分)
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8?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
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
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
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
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
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
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
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
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
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
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
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
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
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
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
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
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
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
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
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
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
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
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
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
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
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
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
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
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
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
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某个”是泛指,“突然”透露出情之所至,雪天冰冷寂静,于是想起老家
挡风御寒的蓑衣,这些字眼暗示了作者心灵的渴望和归属感。
B.??第二段中,“那连绵的苍翠山峦……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写出了烟雨江南祥和静谧
的自然图景,画面充满韵致,给人朦胧自然的美感。
C.??第三段中,作者在诗词中探寻蓑衣,蓑衣被赋予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诗歌中
的文人隐士们选择蓑衣,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的人生。
D.??第五段,“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这里的“逃离”,可指离开农村,摆脱原有的
艰辛生活方式,也可指改变自己原地跋涉的命运。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蓑衣主人在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生活状态,表达作者对高雅淡
泊的生活的向往,对简单质朴的农耕生活的回忆。
B.??文章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语言精美细腻,清丽恬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往昔生活
的留恋,以及对现实的淡淡忧郁。
C.??文章引用张志和的《渔歌子》,借诗歌中描述的秀丽的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写自己
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欣赏。
D.??作者以“想到”开头,确定了文章的叙述角度,即始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现蓑衣在
不同情形下的景象,叙述效果深情而客观。
8.??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9.??请结合文本,探究“江南蓑衣”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

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
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
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
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
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

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
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
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
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
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解】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语文试题卷??第5页(共?8?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
制/移知婺州
B.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
待制移/知婺州
C.?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
制/移知婺州
D.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
制移/知婺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宗初”中的“孝宗”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它起源于商代。
B.“除左司谏”中的“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拜”“授”“领”“署”“辟”
也是表示“任命、授职”。
C.持节是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持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还可指保持节操,在
文中可理解为奉命在外做官。
D.身丁钱指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此制自汉始,历代相沿,
称名各异,赋额不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为人正直,不怕得罪权贵。秦桧把持朝政时,要萧燧去漕司当主考官,照顾自己
参加考试的儿子,萧燧严词拒绝,招致秦桧怨恨。
B.萧燧敢于进言,受到皇上赏识。他劝皇上端正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
子,疏远奸邪小人,这些意见皇上都欣然接受。
C.萧燧一心为公,治政颇有成绩。他在婺州做知州时,萧燧节省开支,用积蓄的富余的
钱补上拖欠的,使得各县的经济都宽裕了。
D.萧燧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在严州遭遇旱灾时,他打破常规,向朝廷请求,打开
太仓的米赈济曾治理过的严州地区的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
(2)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14.萧燧为什么建议皇上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大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唐??]??卢纶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②汉阳城:今
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③估客:商人。④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
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语文试题卷??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犹是”突显感情
的骤落,透露沉郁的心情。
B.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船上的商贾和船夫白天睡足了觉,有时觉得外面风平浪
静,有时听到阵阵潮声。
C.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无限的惆怅已使诗人两鬓如霜;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
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D.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相结合。
16.诗的前两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表达自己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能自我安慰的两句是


。”
(2)《逍遥游》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

”的时空无际的境界。
(3)《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
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龙山寺最好的是它有一分闲情,找三五位好友到寺里喝茶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坐上一个
下午,真可以让人(
),不复记忆人间的苦痛。
最好的是雨大的黄昏,一个人独自在龙山寺,要一壶乌龙茶,一碟瓜子,一小盘绿豆糕,
一只脚跨在长条凳上,看着雨水从天而降,轻轻落在庭中的青石地板。更好的是到黄昏的最
后一刻,雨忽然停了,斜斜映进来一抹夕阳,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的,我遇到许多次这样
的(
),心灵就整个(
)起来。
每次到淡水,大部分的时光我都是在龙山寺老人茶桌旁度过的。选一个清静的下午,带
一本小书,搭上北淡线的小火车,慢慢地(
)到淡水,看一下午的书,再搭黄昏的列车回
台北,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事,那是金灿灿的少年岁月,颜色和味道如第二泡的乌龙茶,
是澄清的,喝在口中有甘香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A.俗虑尽褪
境况
清明

B.烦恼全消
境况
明朗

C.俗虑尽褪
景况
清明

D.烦恼全消
景况
明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斜斜映进来一抹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的夕阳”从
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妙处。(4?分)
语文试题卷??第7页(共?8?页)
21.下面是复兴中学一则校庆邀请函的正文,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修改。
(5?分)
风雨沧桑九十年,薪火相传一甲子。今年,复兴中学将迎来?90?周年生日。九十年来,
复兴中学的历史有您的心血凝注,复兴中学的辉煌有您的成绩辉映。贵校决定于?2020?年
12?月?30?日举行?90?周年庆典活动,并以此向多年来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位校友表示
衷心的感谢。我们热情邀请您务必参加,共襄盛典!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
个字。(4?分)
以音乐为节拍,以夜空为画卷,浏阳河畔惊“焰”绽放。10?月?2?日至?3?日,“燃情
时刻,尽享青春”2020??浏阳焰火大会(LFC)在花炮观礼台举行,浏阳人以“最浏阳”
的方式祝福祖国,致敬青春,共庆团圆。现场,来自意大利、荷兰、芬兰、西班牙的???4
支顶级焰火燃放队伍上演巅峰对决,给上万观众带来顶级视觉盛宴;场外,随着各大平
台的同步直播,“浏阳”“焰火大会”等关键词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的持续关
注。除了赏满城烟花,还能品浏阳味道,游多彩乡村。2020??浏阳焰火大会凸显浏阳多方
面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新趋势——下阶段,浏阳将加快推进浏阳河“一河两岸”
开发建设,打响“浏阳城看浏阳河”品牌,让“浏阳河”和“浏阳花炮”两张城市名片
在“一河两岸”的舞台上绽放。一场焰火大会,给浏阳带来了人流、热度,也?发挥了引
擎作用,带动“三间”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评选了一系列“改革先锋”。中国首位奥运冠
军许海峰,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郎平,航天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孙家栋,
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基础教育改革的
优秀教师代表于漪等人均在获选名单之列。
材料二:2020?年?6?月?23?日,“带货网红”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根据现行
的上海人才落户办理条件,不管是“在沪投资于本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还是“其他
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李佳琦都符合人才引进条件。萧山一位?95?后快递小
哥李庆恒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类别为?D?类,可获得购房补贴?100?万元。据悉,
李庆恒去年??8??月曾参加浙江省第三届快递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邮政行业职业技能
竞赛浙江省初赛,并且获得了快递员项目的第一名,因此被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称
号。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给大学毕业在即,进入择业期的兄长写一
封信,与他交流你的人才观。
要求:请自主确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卷??第8页(共?8?页)
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
..

..
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
...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0年11月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3分)答案
解析:材料一最后一段
习方式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
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因此要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适
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面’上的声势
项中将未然变已然
2.(3分)答案:A

原文“技术发展得实在太快,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适应……真正影响技术倒逼
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业已形成的‘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使用一种新技术
某种程度上就要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甚至行为习惯,突破多年形成
场’。特别是随着
年龄的增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技术使用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排斥感。”可知,技
术的发展与教
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答案强加因
(3分)答案:C
解析:原文
学习方式状
教师角色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线上教学将会
教书为主,而教师则以育人为重
提及教师的角色定位将会发生改变,并不代表教
作用会削弱
(4分
OMO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习为重”为核心理念
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
教师以学定教,线上知识性教学与线下教师育人相融合,教学效果成倍放大的新型学习方

观念:要化被动学习、虚假学习
功学习,学会创新学习
)学习方式: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向学习
价:注重自身思维的发展,有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知识迁移、协
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三段中,蓑衣被赋予
淡等古典
意趣,选择蓑衣是选择髙雅,选择诗意,但并不能推断岀选择蓑衣是选择淸贫的
(3分)答案
解析:文章的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但并不是始终以第一人称来
如第六段、第
段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能表达作者的深情,客观是
称的表达效
4分)(1)本文以蓑衣作为行文线索,开篇点题,由现实进入对蓑衣的回忆。接着
忆江南风景,写出江南蓑衣的文化意义,然后写蓑衣与农村生活的联系
蓑衣进城后的
迷茫,最后以蓑衣主人等待救赎作

线

现实
1分
答出“文化意
农村
迷茫-等待回归”这点内容
(6分)
)江南蓑衣本意是指江南地区不起眼的家用物
(2)江南蓑衣处在风雨中,和农家普通物品一起,代表了一种艰辛劳
贫但又简单
质朴、欢愉的农耕生活状
蓑衣出现在文人诗作和渔人、隐士等人的诗意
代表了一种高雅平和
淡泊宁静、悠然脱俗的生活志趣
(4)蓑衣主人进城后,江南蓑衣和城市的富丽喧嚣相对
逝去的宁
活,时代
美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