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10-22 21: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分析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它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变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而且使学生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因此它既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及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旋转的概念和旋转的性质,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方面:在八年级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对旋转变换有了一些接触和认识,学生对全等的有关性质掌握的较好,对旋转的有些知识并不陌生,但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旋转的性质,以及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出的一些表述不严谨的结论,要加以肯定和评价,并及时的引导,对于学生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找出错因。
能力方面:学生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探索方法还欠缺,灵活应用知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的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旋转的性质及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突破难点的关键: (1)设置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2)通过动手操作,归纳出旋转的性质,通过练习对加深旋转变换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分析,我觉得本节课应关注学生对性质的探索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推理、归纳能力,真正理解性质的来源、本质和应用。由此,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技能:通过实例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利用性质作图和设计图案。
(2) 数学思考: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换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进行再创造,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
(4)情感态度:学生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
根据这些教学理念,本节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因此我确定如下教法:
(1)情境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
(2)探究法: 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索,发现性质。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例如:在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的环节。
(3)练习法: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发展能力。例如:主要体现在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环节。
(4)展示法: 用多媒体演示旋转变换及效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法指导: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体现“立足于学而教,以至善学而不教”的教学思想,我确定的学法是:
(1)自主探究——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思维优势互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暴露,思维火花发生强烈碰撞,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
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的旋转过程.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教学演示提供了平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为教学服务.另外要求学生准备好三角板、圆规、量角器、一个挖好三角形的硬纸片,以便在动手操作环节及做练习的时候用。
五、课堂结构设计
流程图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第三环节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回顾知识第五环节欣赏设计,学以致用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1、从生活的旋转现象引入课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2、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探究出旋转的定义;对几何图形进行旋转变换(动手操作或几何画板),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3、解决蕴含旋转变换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4、在思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5、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6、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例子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图片.向学生说明: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钟表的指针、电风扇的扇叶、车轮等,在它们的转动过程中,就包含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图形的旋转.(板书) 通过展示图形旋转的图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除了平移、轴对称变换等图形变换之外,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旋转现象,从而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活动1:探究旋转变换定义议一议:选取时钟、电扇、轮船的舵的动画图像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这些旋转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吗?问题2:你能尝试叙述一下“旋转”的概念吗 (旋转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问题3:你认为在旋转的概念中,哪些是关键的字词?(引出出旋转的三要素)认识旋转概念的本质,要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问题4:钟表的指针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改变?电风扇扇叶的转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安排课件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抽象出数学图形的旋转变换的特点及三要素.)练一练:1、时钟的时针在不停的旋转,从上午9点到上午10点时,时针旋转的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午5时到上午8时呢?2、如图,杠杆绕支点旋转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活动2:探究旋转的性质1、做一做:操作1:将一把三角尺放在纸上画下原位置ABC,再将三角尺围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记为ΔADE,你发现了什么? 操作2: 在硬纸板上挖出一个三角形,再挖出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在硬纸板下的一张白纸上描出挖出的三角形图案(Δ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把硬纸板转动80度,描出硬纸板上已挖掉的三角形(ΔA′ B′ C′ ),移开硬纸板。问题1、旋转后ΔABC的三个顶点的对应点是什么?2、线段AO与A′ O有什么关系?CO与C′ O呢?BO与B′ O呢?3、∠AOA′ 等于多少度?它与∠BOB′ 、∠COC′ 有什么关系?4、ΔABC与ΔA′ B′ C′ 的形状、大小有没有什么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测量,并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要给出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2、议一议:你能用语言表述你发现的结论吗?归纳总结旋转的性质。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每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旋转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3、看一看: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利用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验证、理解。三、应用知识,培养能力1、利用性质,旋转作图操作1. 如图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后的点A'。操作2. 如图已知线段AB和点O,画出线段A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的图形。操作3.如图画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操作4.把下列格点图形顺时针旋转90°, 这样旋转几次可以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对于操作1要求学生根据旋转的性质交流画法,可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些同学说说交流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画法,请一位同学板演,给予适当点评。操作2、3、4要求学生在操作1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画出相应的图形。师生达成共识:按题目要求找到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和对应点是作图的关键.2、练习:如图1,△ACB与△ADE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B和∠ADE都是直角,点C在AE上,△ACB以某个点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与△ADE重合.(1)请指出其旋转中心与旋转角度;(2)如果再将图1作为“基本图形”绕着A点顺时针连续旋转组合得到图2,那么图2是图1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发言、讨论,教师再通过激励性评价明确正误.最后教师用动画把图3补充成一个漂亮的风车(图4),用这个实例说明旋转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美丽的图案可以由旋转设计而成.四、课堂小结,回顾知识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五、欣赏设计,学以致用1.分析图中的旋转现象. 2.图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另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3、你课后能不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设计(或剪切)出一些美丽的图案,试试看。六、布置作业,提高升华必做题:习题23.1第1-5题;第10题并利用错题连做表进行了纠错。选作题:利用旋转的性质设计(或剪切)出一些美丽的图案。 通过解决问题1,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问题,在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的过程中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总结出旋转现象的特点.通过问题2,抽象出旋转的概念.通过解决问题3,抓住旋转概念中的关键词,通过解决问题4,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了旋转概念的内涵。本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议一议突出旋转的三要素;练一练让学生及时巩固并理解旋转及其相关概念。这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突破思维的难点,从而突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从而为旋转的性质做好准备。操作1我设计了让学生对围绕图形本身一点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旋转、观察发现结论,完整的亲身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这个问题里我认为无需测量即可得到结论,而且我认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操作题2主要是引发学生对围绕图形外一点旋转的思考,如何转?这是一个难点,这一难点的解决能使学生完整的、理性的理解图形的旋转,也为下面的作图打下了基础。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经验,在这里,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旋转、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旋转的性质,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再通过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突出了运动的观点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图形旋转的性质,之后,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环节。本环节的意图是为了突破难点。将旋转作图分解为4个操作活动,由点的旋转到三角形的旋转和不规则图形的作法,从而使学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掌握旋转的性质,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步骤,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图1图2通过练习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旋转的概念及性质,并体会旋转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为课后作业做一个铺垫,为后面的图案设计打好基础。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七、教学评价分析: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一堂实验探究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实现了学习的再创造,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附关于板书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 旋转定义: 旋转的性质 ( http: / / www.1230.org / )
旋转定义: 旋转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