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是连绵战火?
还是全盛前奏?
VS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
录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两大重点:
一:西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东晋以来南方地区经济开发
一、三国与西晋
魏
吴
蜀
十六国时期
东晋
齐
梁
宋
陈
东魏
西魏
北周
北齐
隋
北
魏
220年
304年—十六国时期开始
316年—西晋灭亡
317年—东晋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316年西晋灭吴
完成统一
西
晋
朝代更替
一、三国与西晋
吴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蜀汉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魏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1.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
2.西晋统一进程
一、三国与西晋
263年,吞蜀
266年,代魏
280年,灭吴
为什么灭蜀与灭吴之间隔了17年之久?
①地理环境
②军事准备
③经济储备
④内部安定情况
三国归晋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西晋
三国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一、三国与西晋
3.五胡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西晋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
“晋归义羌侯”印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
“自魏氏以来,夷虏内附,鲜有桀悍侵渔之患。由是边守遂怠,鄣塞不设。而今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边吏扰习,人又忘战。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啖(dan
吞并)利,妄加讨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
①西晋政权对少数民族的防备变得松弛。
②汉族官员压迫剥削少数民族人民,激起民族矛盾。
问题探微:三国与两晋·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
(1)翻译两段文字,推测发表两段议论的人分别是什么身份?
(2)根据第二则材料,概括内迁少数民族对西晋政权产生威胁的原因。
刘宣劝说刘渊
西晋的大臣
《晋书》卷一百一《刘元海载记》
《晋书》卷五十二《阮种传》
4.八王之乱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八王之乱形势图
一、三国与西晋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mǐn]帝,延续西晋政权。
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5.西晋灭亡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年-司马睿-建康
2.东晋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从魏晋时期到隋唐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乌衣巷的传奇:乌衣巷是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元帝司马睿能重建东晋政权,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元帝登基时甚至要把王导拉到身旁同受百官朝贺,民间更是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权势薰天。
晋朝皇帝流亡至南方建立统治,威信不稳固,需要借助士族的支持。
东
晋
庾与马
桓与马
谢与马
南
朝
公元420年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
士族政治与六朝变迁
王与马共天下
“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贸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东晋
想一想:
门阀士族政治有什么影响?
“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也是适逢其时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3.江南地区的开发
结合教材,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北方人口大量迁移至南方
充实劳动力资源
带来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热量、水分)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2)表现
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2)表现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
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表现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东晋越窑小瓶
(2)表现
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pān
y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影响:
(1)有利于江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3)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材料
《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3)影响
刘裕建立(420—479)
萧道成建立(479—502)
萧道成建立(479—502)
陈霸先建立(557—589)
4.南方政权更迭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林立
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符融曾劝谏符坚:“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
——
《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苻坚画像
前秦境内民族成分复杂,外族人分布于政治中心周围,形成政治军事威胁。
淝水之战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淝水之战前,前秦政权面对的主要内部问题是什么?
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北魏政权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五胡乱华”。
2.北朝的建立与发展
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与汉族联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资治通鉴》
卷一三八
北魏杨机墓·双髻女俑
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30页第一段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孝文帝汉化改革
“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调。”
谓澄曰:“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士,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资治通鉴》
改官制
学汉语
迁都洛阳
巩固政权
加速封建化
从孝文帝改革措施看出其改革目的是什么?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
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
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生产方式的交融
4.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4.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4.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4.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民族融合: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
民族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衰落,而且变的更加兴盛,充满活力。隋文帝能够顺利完成统一事业,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应该是南北统一的重要条件。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