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含解析(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含解析(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2 12:23:26

文档简介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许多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航天事业便是其中的一项。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妤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为此________在所不辞。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而实施探月工程就是圆中华民族________飞天搅月之梦。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的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
当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它不能________,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________。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B.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C.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D.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解析:A项,“航天事业”应该放在“不仅”的前面。B项,后面两句话都属于它蕴含的内容,所以应该先说“其深层所蕴含的”。C项,“中国精神”属于精神层面,应该先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赴汤蹈火 自力更生 饮鸩止渴 负重致远
B.赴汤蹈火 自强不息 急功近利 任重道远
C.冲锋陷阵 自强不息 饮鸩止渴 任重道远
D.冲锋陷阵 自力更生 急功近利 负重致远
解析:“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结合语境“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应用“赴汤蹈火”,排除C、D。“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自力更生”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根据语境应用“自强不息”,排除A。“饮鸩止渴”指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指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任重道远”指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负重致远”指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B.之所以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C.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D.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解析:上文说的是“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故用“正因为如此”,排除A、B;“过去数十年”是为了强调太空探索时间久,故选C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梁启超面面观
①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所铭记。
②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
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③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④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⑤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有删改)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解析:B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C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而是“有人”,张冠李戴。D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5.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护国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的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锁定答题的区间,本题答案所在的区间为②~⑤段;然后逐段寻找关键词句,最后进行归纳概括。第②段主要写梁启超著述颇丰。第③段主要写梁启超劝龙济光时,急中生智,力挽危局。第④段主要写梁启超通达的人生智慧。第⑤段写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的思想和主张未变。
6.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文中所引用的梁启超的话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文中多处引用梁启超的话,其目的是表现梁启超的性格特点,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同时也使传记的内容真实可信。
7.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与“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答:以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8.整句的使用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一大特点。将下面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改为整句。
倾听,简单地说是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而从本质上说则是做人的学问和境界。会不会倾听,不仅仅是个性、习惯问题,它涉及对人的理解、尊重。不懂倾听的人往往是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倾听,那些不知倾听的人呢,又缺乏爱心。
答:示例一:不懂倾听的人往往是自私的人,不会倾听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的人,不知倾听的人往往是缺乏爱心的人。
示例二:自私的人往往不懂倾听,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倾听,那些缺乏爱心的人又不知倾听。
示例三:不懂倾听的人往往自私,不会倾听的人往往心胸狭窄,不知倾听的人往往缺乏爱心。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从画线句中选择一个句子,分析其句式,以此句式改写另外两个句子。本题可选用的句式有:不……的人往往是……的人;……的人往往不……;不……的人往往……。
9.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对所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文段进行点评。
对《丹柯》中丹柯抓开胸膛给人们照亮道路一段文字的点评:一个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因准确的动作描写而鲜活逼真,赞颂之情熔铸其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评:示例:一位率性洒脱、神采飞扬的大家形象,因传神的肖像描写而跃然纸上,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就本题而言,先要了解梁任公的性格特点,然后再按示例仿写,“一个……形象,因……,……之情……”等关键词语要保留。
10.某出版社要出版一本《中国近代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在全国开展“推荐名人”活动。如果你想推荐梁启超,请你在了解他的基础上为其写一段简明的“推介词”,不少于50个字。
答:示例: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9卷,1_000余万字。
解析:“中国近代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指明了思考作答的方向,可围绕梁启超,收集与其历史、文化地位有关的知识,拟写推介词,注意字数限制。
PAGE
5第8课
小狗包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以前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只用30分钟。令粤港澳三地民众________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
放眼全世界,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________。港珠澳大桥是一座________的科技大桥,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在离岸20多千米处倏忽隐没,再在6千米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均为10万平方米的小岛,这一挑战可谓________。科研人员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将120个巨型钢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技术难题。
在大桥使用年限上,按照“就高不就低”的标准,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这也打破了中国跨海大桥通常的百年惯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依靠1986年以来湛江地区累积的海洋水文数据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发明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相关指标的达成,制定了120年使用寿命的设计标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刮目相看 屈指可数 货真价实 空前绝后
B.拭目以待 屈指可数 名副其实 前所未有
C.刮目相看 凤毛麟角 名副其实 空前绝后
D.拭目以待 凤毛麟角 货真价实 前所未有
解析:刮目相看: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语境强调“殷切期望”,故用“拭目以待”更合适。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计算出来了,形容为数不多。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从语境上看,此处着重强调数量少,用“屈指可数”更合适。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现在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儿不假。前者强调名实相符,后者强调真实,从语境上看,用“名副其实”更合适。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此处是说在外海造岛还从未有过,用“空前绝后”语意过重,故用“前所未有”更合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状似蚝贝的小岛,连接两端
B.两端被小岛连接在一起,小岛状似蚝贝
C.小岛状似蚝贝,连接两端
D.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解析:根据后文可知,括号内所填语句应是对“贝壳岛”这一称呼的来源的解释,“状似蚝贝”在后,与后文衔接更紧密,故可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D项表述比B项更简洁更连贯,故选D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创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
B.创造性地建立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
C.创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
D.创造性地发明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
解析:该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中国特色”应置于“世界水平”前,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搭配不当,“发明”与“措施”不搭配,故可排除D项。B项修改后,“建立”与“措施”仍不搭配。故选C。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
解析:吴敬梓是清代作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永远的巴金
王 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更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一个星空灿烂的夜晚,巴金先生去世了,在他去世前后近一百年来的时间里,他的小说《家》成了最受人们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
B.巴金先生是一个真诚的人,他的作品也很真实,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一向直言不讳。
C.文中说,巴金先生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包含着对青春的赞美以及对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的行为的痛恨的双层意蕴。
D.文章结尾处说,“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巴金的崇敬和对自己的鞭策。
解析:据原文前两段可知作者说巴金先生的《家》是最受人们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只是一种假设并非事实。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BE )
A.作者读过了许多巴金写的译的作品,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力量和牺牲精神。
B.巴金喜欢高尔基笔下的英雄丹柯的故事,表现了巴金愿意为人民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理想愿望。
C.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并铭刻在人们的心底。
D.巴金老人不苟言笑,即使听到笑话也是表情苦涩无奈,这体现了他的诚实、谦虚、质朴、无私。
E.“巴金的矗立”是指巴金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在人民心中及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对巴金的高度赞誉。
解析:A项,文中只说《灭亡》和《新生》中蕴含了牺牲精神。C项,“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于文无据。D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内容也与文章不符。
7.文中提到了巴金先生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答:①情感热烈、热爱青春。巴金的作品书写青春,充满感情的郁积。②爱憎分明、直言不讳。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③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晚年巨著《随想录》表现历史反思。④诚实、质朴、谦虚、无私。保护青年,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⑤坚持真理、敢讲真话。一辈子提倡讲真话,甚至受到过诋毁。(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品质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找到有关巴金的言行的句子,然后分析概括即可。
8.下面是两副悼念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挽联的上联或下联,请任选一副补充完整。
(1)上联:一世真情道尽人间冷暖
下联:百年执着守护中国良心
(2)上联:坦荡从容经历一生《雨》《雾》
下联:真诚正直书写百年《春》《秋》
9.仿照例句,以“狗”为描写对象写两个句子。
例:竹
①每成长一步,都要作好总结,所以才如此挺拔高大。
②外表的青翠挺拔终究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与贫乏。
答:示例:①不论环境安逸还是困苦,都会忠于自己的职责,坚守岗位,所以成为忠诚的化身。②柔顺的皮毛,敏捷的身手,终究遮不住低头献媚、摇尾乞怜的本性。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准确把握例句的特点,二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事物,据此仿写即可。
10.下面是巴金先生的一段话,顺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为排序,使之通顺。(只排序号)
①但是有一点我没想到,我成为一个作家也许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是意外的顺利。
②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
③我常说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④我拿起笔写东西,就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肚子里有感情要倾吐,有爱憎要发泄。
⑤我说过我不是个文学家,也不懂艺术,这是说真话。
⑥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想搞社会革命,希望对人类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有时想想,还是做一个作家,用笔写出自己心里的感情。
答:③②⑥⑤④①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确定论述中心,找准语段首句;然后梳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所给的句子,可以看出,该段内容是在论述“我”,剖析“我”,所以应确定③句为首句,接着②句“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是对③句中“充满矛盾的人”作进一步说明,然后以时间为序,⑥句从年轻时候写起,到此已确定部分顺序为③②⑥。剩下的⑤④①论述的都是关于“写作”方面的事情,⑤④①在排序时应注意⑤句中“我说过”的领起转换作用,①句中“但是”具有转折作用,据此便可排定顺序为⑤④①。
11.观察下面巴金先生的照片,结合你对巴金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巴金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超过100字。
答:示例:您,巴金先生,眉头紧锁,面容消瘦,是因失去妻子而无限怀念,还是因失去小狗包弟而痛悔万分?您表情严肃,是深思自己讲真话的人生,还是反思那十年的浩劫?您雪白的头发,是苦难岁月的熏染,还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解析:做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审题、审图,要落实题目每一条要求和图画的每一个细节。如描写肖像,巴金的眉头紧锁,可以反映出他在沉思。
PAGE
6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儿腻”。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曲高和寡”。(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搭配不当,“增强”与“关注度”搭配不当,且“文学是一个黑色幽默”,不合句意,也不妥当;C项,“文学”作“黑色幽默”的主语不恰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解析: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可推知主语应为“文学奖”,且应放置句首。另外,句后的破折号作用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A项、B项;根据前后文逻辑,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排除D项。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B )
A.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B.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C.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D.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解析:A项,“多利”的引号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B项,“薄壳结构”的引号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突出强调。C项,双引号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虚指。“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像使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D项,“金”的引号是将金字塔的轮廓比喻成像个“金”字,也是表示特殊含义。原文“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文学”二字是突出强调,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凝望那道横眉
卞毓方
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彩。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这就自然分出了轩轾。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往事如海,涌动着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我突然想到:在这世界上,谁最了解鲁迅?
海婴吗?许广平吗?周作人吗?瞿秋白吗?毛泽东吗?不是,统统不是。“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
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的。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地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D )
A.鲁迅生前曾想针对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别人对自己的围剿写一本《围剿集》,但由于种种原因,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
B.在作者看来,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如鲁迅的文章有光彩,是因为他们没有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也没有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C.“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内容浮浅,不具备时代光彩。
D.鲁迅的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所有这些便是鲁迅的全部对手。
E.鲁迅的论敌希望鲁迅文章速朽,而鲁迅本人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解析:A项,张冠李戴,由原文中的“始终没能完成”可知,“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表述错误,汇编者不是鲁迅,而是另有他人。D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可知,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是鲁迅的有形的对手,另外他还有“绵亘数千年的黑暗”“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混沌一团的国民性”等无形的对手。
5.第二段中加点的“他们”指的是谁?作者在本段中着重写“他们”有何用意?
答:“他们”是指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的人。着重写“他们”,意在以“他们”文章的浮浅来反衬鲁迅文章的深刻和永恒。
解析:此题第一问要结合文章第一、二段内容来分析,第一段说“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第二段说“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由这两处内容可知,“他们”就是指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的人。第二问,要注意分析着重写“他们”的作用,由第二段“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及后面的文字可知,作者是把“他们”的文章同鲁迅的进行对比,以“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之浮浅来反衬“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之深刻。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段的作用。
答:首先,这段话通过一幅油画刻画了鲁迅的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地展现了鲁迅的精神特质。其次,在外貌描写时,重点强调了鲁迅的“横眉”这一特点,照应了文章题目。最后,引出下文对“谁最了解鲁迅”的论述。
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内容上,要结合对鲁迅的外貌特点的描写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及精神。在结构上,这段对鲁迅外貌的描写与题目“横眉”相照应;由这段的最后一句与下文的内容关系看,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7.文章的结尾说:“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作者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来评价鲁迅。这里的“毒”字,更加突出了鲁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对“黑暗”剖析的力度之大。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这是对鲁迅的评价,要抓住“毒”字来理解。“毒”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哪些方面比较“毒”?围绕这些内容阐述即可。
8.下面的挽联是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相关的语句填空。(只填序号)
上联:生死同衾,②,③,④
下联:外抗强权,⑥,①,⑤
备选项:①疆场空有约 ②死难同穴 ③劳燕惜分飞 ④六载订婚成一梦 ⑤白宫溅血泣黄泉 ⑥内除国贼
9.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充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有句格言说,沉默是金。想想也是。当你受到表彰时,沉默是一种谦逊;当你被人误解时,沉默是一种宽容;当你受到责难时,沉默是一种涵养。但再换一个角度想,有时沉默又未必是金。当别人遇到难处时,你却哑然无语,这种沉默是金么?当看见坏人作恶时,你却不敢吭声,这种沉默是金么?当人格尊严受到践踏时,你却逆来顺受,这种沉默是金么?
10.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而一些特定的称呼更是意味深长。例如,《孔乙己》中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祥林嫂”的姓名在《祝福》中则这样叙述:“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即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请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鲁迅给这一类人物取名的看法。
答:①人物姓名不确切,只有某种标志;②貌似随意但寓意深刻: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地位低下,命运悲惨。
解析:本题取材于初高中语文教材,从比较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比较两者的共性,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即可。
11.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答: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鲁迅的很多文章被剔除这一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答: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的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学习鲁迅的作品,这样他们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鲁迅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是中国现当代文人无人可及的。
解析:(1)“鲁迅大撤退”是思考作答的重要指向,从漫画构成要素来看,这里的“鲁迅”指的应是“鲁迅的文章”,其被课本里的一只手推出。据此联系当今课改可知,课改后的新课本,大量地删除了鲁迅的作品。由此可知,这幅漫画主要表现的应是鲁迅的很多文章被新教材剔除这一社会事件。
(2)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表明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解答时要观点明确,同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