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仲春时节,稻身鹅黄半绿。那如万锅齐沸般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________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________般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看到江南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我相信你会为这种说法感到惭愧。
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才构筑成瑰丽雄奇的春天图画,而且让它永葆________的生机和蓬勃。
春天的多彩和烂漫,既包括具象的自然界万紫千红、________的摄影和绘画,也包括抽象的人与人之间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的乐享与滋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铺天盖地 小巧玲珑 山清水秀 美不胜收
B.漫山遍野 小家碧玉 山清水秀 秀色可餐
C.铺天盖地 小家碧玉 天人合一 美不胜收
D.漫山遍野 小巧玲珑 天人合一 秀色可餐
解析: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小家碧玉: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两者合为一体。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春天的华丽、奇异,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B.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春天的华丽、奇异,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C.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D.色彩作为我感怀江南春天的一个关键词,我对江南的春天,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解析:“感怀江南春天”搭配不当,应该为“感知”,排除A、D,而根据前文“我对江南的春天”,可以确定后面应该强调的是“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故排除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人类的耕耘加上气象、物候的驱使,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
B.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耕耘,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
C.人类的耕耘加上气象、物候的驱使,两者的美美与共、和谐互动
D.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耕耘,两者的美美与共、和谐互动
解析:上句中“华丽、奇异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强调的是“自然界”,所以下一句主语应该是“气象、物候”自然界的因素,排除A、C;后面两个词语存在递进关系,应该是“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排除D。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4.根据对诗意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读来朗朗上口,别有韵致。
B.诗中运用重章叠句,反复赞咏,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候特征。
C.本诗各章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叶”,二章写“实”,三章写“花”,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D.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解析:头一章写“花”,第三章写“叶”。
5.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相 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以鼠喻人,锋芒直指统治者。
B.这首诗将人鼠对照,痛骂统治者不如老鼠。
C.这首诗直抒胸臆,痛斥并鞭挞统治者,锋芒毕露。
D.这首诗连用反复加强了语气,强化了感情。
解析:并非直抒胸臆。
7.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试分析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答:对比:将老鼠和人对比,揭露并讽刺贵族统治者竟不讲究礼义廉耻。反衬:以鼠衬人,连老鼠都有皮,而人却丧尽礼义,不要人皮,不如老鼠。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游西湖
苏 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真实地记录了苏辙晚年的生活,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宗朝的政治黑暗。
解析:“带来的快乐”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的孤寂”。
9.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10.下列各句中,引号里的内容均存在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故宫博物院文物失窃案被警方侦破后,故宫方面向北京警方赠送了一面锦旗,内容为“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②就学术风波一事,翟天临在微博道歉说:“参演一系列影视作品后,我开始飘飘然。这种不良心态被我带入到论文写作过程中,促使我内心始终心存侥幸。”
③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一集中,盛纮嫁女,客人对其说:“恭喜啊,小女嫁了个好人家呀!”
④李国文先生的散文《草间偷活沉吟不断》,说的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其中写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使得满朝文武惊诧,艺苑杏林艳羡。”
⑤摇滚歌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答:①将“撼”改为“捍”;②将“内心”删去或将“心存”改为“存有”;③将“小女”改为“令爱”;④将“杏林”改为“杏坛”;⑤将“三长两短”改为“家长里短”。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6月12日,北京“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走进北工大附中分校,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垃圾“变废为宝”作品。北京很多学校已经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作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将继续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宣传活动,创新宣传形式。同时还会开启垃圾分类线上答题赢奖品的活动。
答: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12日;②北京“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走进学校;③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道德素养;④创新宣传形式,开启线上答题活动。
PAGE
4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上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________,太空再次闪耀中国红。
从2004年1月立项到“嫦娥四号”落月,十五载砥砺奋进,十五载________,探月工程全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矢志不移,连战连捷,________,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2010年,“嫦娥二号”获得国际最高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不断刷新中国高度;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 ),也把中华民族________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2014年,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我国正在实施的月面采样返回及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底“嫦娥五号”将发射升空,在月面预定区域着陆后,将采集月球样品,经月地转移、再入回收和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最后将它安全送至地面等过程。这有望获得一系列重大原创空间科学成果,大大增进人类对地月系统演化的认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项是( D )
A.相映成趣 披星戴月 高歌猛进 卓尔不凡
B.交相辉映 披荆斩棘 高飞远翔 无出其右
C.相映成趣 披星戴月 高飞远翔 无出其右
D.交相辉映 披荆斩棘 高歌猛进 卓尔不凡
解析:“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强调“趣”。“披星戴月”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高飞远翔”指飞得既高又远。比喻前程远大。“高歌猛进”指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能超过他。“卓尔不凡”强调特别,突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
B.在月球上刻下了玉兔号的足迹
C.玉兔号的足迹被留在了月球上
D.把玉兔号的足迹留在了月球上
解析:此处承前省略主语“嫦娥三号”,于是排除C;此处强调足迹的重要,不可磨灭,所以用“刻下”,排除D;A比B更通顺。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将采集月球样品,最后将它安全送至地面,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过程。
B.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过程,将采集月球样品,最后将它安全送至地面。
C.将采集月球样品,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环节,最后将它安全送至地面。
D.经月地转移、再入回收和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环节,将采集月球样品,最后将它安全送至地面。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最后”前加“等环节”;一是语序不当,应先“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再“月地转移、再入回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
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这与古代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密切相关。
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解析:A项,“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理解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C.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D.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解析:B项,“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张冠李戴。原文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D )
A.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解析:D项,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
7.央视播出的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刚播出不久就引起热议。某校专门针对此事开展了“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1)请提取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答:与外国相比,中国制造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优质产品)。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答:“工匠精神”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一种体现,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坚持、专业的精神。
PAGE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________,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四十年开放包容,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四十年来,中国从________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四十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回望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放眼天下,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复制。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________的教师爷。我们只有( ),从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的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宵衣旰食 一无所有 惊天动地 指手画脚
B.砥砺奋进 一穷二白 翻天覆地 颐指气使
C.宵衣旰食 一无所有 翻天覆地 指手画脚
D.砥砺奋进 一穷二白 惊天动地 颐指气使
解析:砥砺奋进,形容在磨炼中奋勇前进。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这里“宵衣旰食”对象使用有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表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状况,用“一穷二白”比较合适。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这里修饰“变化”,用“惊天动地”不合适。颐指气使,指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指手画脚,形容一边说话一边比画。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C )
A.累计吸引外资超过约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B.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左右,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C.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D.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解析:原文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超过”后跟确数,“左右”赘余;一处是“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语序不当,应为“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不忘锐意进取、硕果累累的成功历史
B.继续迈开锐意进取的有力步伐
C.不忘改革开放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D.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
解析: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联系前文“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得出的结论应旨在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所以排除A、B两项;考虑与后文的衔接“从中总结经验”,从“伟大精神”中总结经验搭配不当,所以排除D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30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
000多米,收集了4
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儿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张烁《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文中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但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普教育属于张冠李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解析:三个事例“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强加因果,应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6.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答:①价值观是每个人的信念体系,它直接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②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③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④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
7.请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两句话,使其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