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井冈山会师
B.红军长征
C.挺进大别山
D.秋收起义
2.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两河口会议
D.瓦窑堡会议
3.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
新途。”革命上“新途”的转折点是指(
)
A.四渡赤水
B.飞夺泸定桥
C.三大主力会师
D.遵义会议的召开
4.
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瑞金
B.遵义
C.会宁
D.吴起镇
5.
下列事件不是发生长征途中的是
(
)
A.四渡赤水
B.飞夺泸定桥
C.翻越大雪山
D.广州起义
6.
“扩大会(议)最后作了下列的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四)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材料中的“扩大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是(
)
A.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C.开始形成“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推动了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7.
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
(
)
A.由于日本的侵略,红军要北上抗日
B.为了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为了打倒蒋介石,把革命推向全国
8.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
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
以下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C.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D.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10.
朱德元帅在回顾1935年1月召开的某会议时写下诗句:“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次会议
(
)
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开始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C.取消了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
D.确定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1.
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图片。与其反映同一主题的是
(
)
A.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2.
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河东岸寻机歼敌。为迷惑国民党军,红1军团1个团诱敌向
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材料描述的历史场景应该是
(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13.
金冲及在《周恩来传1898—1949》中写道:“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干。“保存了树身和树根!”材料中周恩来的这些话反映了该历史事件
(
)
A.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揭开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序幕
14.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遵义会议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会宁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15.
“突击湘中,全国震动。横扫黔省,所向无敌。威震云南,龙云丧胆。追缴之敌,叫苦连天。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其中“克服天险
金江”的意义在于(
)
A.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B.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C.实现了红军主力的会师
D.形成了党的新领导核心
16.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
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17.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请按下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不符合事实在是(
)
A.长征起点:井冈山根据地
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巧渡金沙江江,飞夺泸定桥
D.陕北吴起
,胜利会师
18.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行程二万五千里,战胜了险峻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下列红军长征的重大军事
行动中,使红军从此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回答回题。
材料一
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它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
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
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
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
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我们党从“失败”到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什么?据所学知识,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提到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其内涵是多方面的。请列举出两个方面。
20.
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镑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
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中“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件?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什么?
(3)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折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
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二“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愤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张爱萍将军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是哪一历史事件?列举二个事例说明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3)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4)你怎样理解“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练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B
D
C
D
A
C
B
B
序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B
D
C
D
B
C
A
B
二、非选择题:
19.
(1)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遵义会议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3)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20.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
(3)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1.
(1)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举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能皑山,穿过茫茫草地。(列举其中两个事例说明即可)
(3)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大奇迹;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答出其中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