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 2.7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上 2.7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12 14: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每年春节,东北三省正处在冰天雪地的季节,而海南省却是风和日丽,一片温暖的景象。我国地域广大,气候的地区差异明显。
一、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分布: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如图2-57)。
4、主要特点:冬季风盛行时,气温低,降水少;夏季风盛行时,气温高,降水多。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多(如图2-59)。
5、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1)利:降水充沛,集中于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2)弊: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冬季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降水分布: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2、西部干旱气候: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但日照充沛,全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
3、形成原因:形成西部干旱气候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4、干旱气候有利的一面:温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新疆棉花产量高、吐鲁番的瓜果特别甜。
5、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球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收集露水的做法。
三、我国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
(1)现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危害:给农业、牧业和交通运输等带来较大威胁。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1)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形成于北太平洋的西部,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台风中心叫做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破坏力很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台风的重灾区。
(2)防御台风灾害:当台风来临时,不要待在大树下和电线杆旁,也不能躲在不安全的房屋内。在海上航行的船舶要进港避风。
(3)台风,在干旱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同时台风对缓和高温天气也有一定的作用。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1)自然原因:持续性暴雨、台风。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围湖造田、侵占河道、城市的无序发展等。
4、干旱也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其他气象灾害还有沙尘暴、冰雹、 霜冻等。
【例1】下列关于我国季风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我国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叫作季风气候区
B. 冬季特别漫长
C. 习惯上以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线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D. 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
1、关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冬季、夏季的风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夏季是东北风,冬季是西南风 B. 夏季是西北风,冬季是东北风
C. 夏季是东南风,冬季是西北风 D. 夏季是西北风,冬季是西南风
2、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 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
C. 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
D. 一般来说,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多
【例2】下列关于气象灾害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 寒潮往往带来降温、霜冻、大风、扬尘天气
B. 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
C. 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下渗,因此破坏植被会使洪水危害增加
D. 城市热岛现象使城市常出现雾霾天气,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上空水汽充足
1、下列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台风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B. 台风是热带反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C. 台风登陆后势力会增强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关于寒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寒潮大多发生在冬季,寒潮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危害不大
B. 在秋末和初春,寒潮发生的频率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 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方面的减产比较轻
D. 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地区小

1、下列关于我国降水分布的情况,正确的是( C )
A. 哈尔滨的年均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少
B. 新疆南部地区适合种植水稻
C. 乌鲁木齐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D. 西藏地区的气候比新疆更干燥
2、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气候的一般特点是( D )
A.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B. 气温年较差大
C. 全年降水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3、下列属于生物对气候适应性的是( D )
①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很小,甚至变成针刺状以减少水分蒸发②沙漠中的植物根系都很短,以减少水分流失③热带草原上的斑马用迁徙的方法度过干旱季节④狮子用夏眠的方法度过高温干旱季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4、胡椒是一种藤本植物,攀生在树木或桩架上。它只能生长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以上的热带地区,因此适合它生长的气候环境应是 ( A )

5、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最广的一种气象灾害是 ( B )
A. 洪涝 B. 干旱 C. 梅雨 D. 台风
6、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表现为( A )
A. 东部多西部少,北方少南方多 B. 东部多西部少,北方多南方少
C. 东部少西部多,北方少南方多 D. 东部少西部多,北方多南方少
7、下表是①~④四个城市的气温与降水资料,这四个城市依次是( D )
A. 呼和浩特、武汉、拉萨、天津
B. 哈尔滨、成都、重庆、昆明
C. 杭州、西安、长春、海口
D. 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广州
8、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气候,产生这一气候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④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
9、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寒潮不会影响我国的南方地区
B. 台风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象灾害
C. 干旱只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
D. 我国的洪涝灾害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节
10、一些科学家测算,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适宜的方法有( D )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11、图中字母代号与“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示意图”对应的正确的一组是( A )
A.A﹣﹣甲 B.B﹣﹣乙 C.C﹣﹣乙 D.D﹣﹣甲
12、2019年7月,应急管理部发布,我国上半年自然灾害以洪涝、地震灾害为主,干旱、风雹、地质、低温冷冻、雪灾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下半年的自然灾害可能不再以洪涝、地震为主
B.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
C.干旱是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
D.洪涝、地震都属于气象灾害
13、读“我国柑橘优势区域及生产分布示意图”,与粤赣闽地区相比,汉中地区为我国柑橘生产的最北端。这里的热量条件之所以能满足生产柑橘的需要,最重要的原因是( D )
A.南部有云贵高原阻挡,夏季风不易进入
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湖密布
C.气温低,柑橘的生长期较长
D.北部有秦岭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1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污染、草场退化、生活垃圾成堆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结合材料,关于环境问题的认知正确的是( A )
A.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会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B.滥砍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土地盐碱化
C.工业废水随意排放,导致水污染,土地污染,生活垃圾成堆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15、如图为我国五个城市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季节分配柱状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五个城市中,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 城市,最低的是 城市;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城市,最小的是 城市;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城市,最少的是 城市。
(2)五个城市中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是 ,理由是 。
【答案】(1) B C A B B C;(2)A、C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16、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所示,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 。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
(3)浙江土壤资源短缺,请你结合本实验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合理即可)。
【答案】(1)水土流失;(2)大气污染;(3)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