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一)
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溶剂里形成溶液,溶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许多化学反应也都要在溶液中才能进行。那么,各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哪些特性呢?
一、物质的溶解性?
【活动一】
1.如图1-41所示,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蔗糖全部溶解。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蔗糖没有溶解,沉在烧杯底部。
从以上的实验可以发现: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当放入水中的蔗糖超过一定量后,无论怎么搅拌或摇晃,一部分蔗糖总是不能溶解。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活动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固体药品选用硫酸铜白色粉末,溶剂选用水、酒精。
1.提出问题:
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出探究的问题: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吗?
2.建立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知道一定量的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硫酸铜。当硫酸铜超过一定量后,总会有一部分不能在该条件下再继续溶解。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假设:
①换一种溶剂,可以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
②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
③加溶剂(水),可以使未溶解的硫酸铜继续溶解,。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目的
探究硫酸铜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探究硫酸铜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温度有关
探究硫酸铜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溶剂的质量有关
条件控制
溶剂水、酒精的质量和温度相同
溶剂水的温度不同,质量相同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种类、温度均相同
实验方案
分别将硫酸铜逐渐加入20
℃的20
g水和酒精中,直到不能再溶解
分别将硫酸铜逐渐加入20
℃、60
℃的20
g水中,直到不能再溶解
在20
℃时,分别在10
g、20
g水中逐渐加入硫酸铜,直到不能再溶解
实验数据
水:约4.1
g
酒精:几乎不能溶解
20
℃:约4.1
60
℃:约8.0
g
10
g水:约2.1
g;
20
g水:约4.1
g
结论
水比酒精能溶解更多的硫酸铜
温度越高,溶解的硫酸铜越多
水的质量越大,能溶解的硫酸铜越多
数据分析及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温度有关,溶质与溶剂的量比值未变,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质量无关。
1、物质的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物质溶解性的比较: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2)气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压强有关。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压强越大,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三】
1.
如图1-42所示,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是
。
2.
在其中的1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3.
在另1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1、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等。
2、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3、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NaCl))、蔗糖等。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明确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若改变溶剂的量或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②明确“这种溶质”: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溶质饱和,对另一种溶质可能不饱和。如: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仍能溶解硝酸钾等,即该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是硝酸钾等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1)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2)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如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无明显变化,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浓溶液和稀溶液
(1)溶有较多溶质的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为稀溶液。
(2)浓稀是指溶液中溶质所占比例的多少,相同质量的溶液,溶质所占比例多的浓,比例少的稀。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注意: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里,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例1】(2018浙江瑞安校级测试)某同学做“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他对实验提出的下列要求中,多余的是(
C
)
A.
取质量相同的蔗糖和食盐
B.
取质量相同的两杯水
C.
蔗糖和食盐放入水中后都不能进行搅拌
D.
两杯水的温度应当相同
1、为探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C
)
A.在20
℃时,分别把10
g食盐和10
g蔗糖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
B.在20
℃时,分别把10
g食盐和20
g蔗糖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C.在20
℃时,分别把20
g食盐和20
g蔗糖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D.把20
g食盐放在15
℃的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
g蔗糖放入20
℃的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2、如要加快某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则下列方法中不适宜的是( D )
A.不断搅拌
B.加热
C.将固体粉碎
D.加溶剂
【例2】(2018浙江海宁校级测试)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1、(2019湖州校级测试)下列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D.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2、在温度保持t
℃不变时,某物质M的溶液经过如下变化,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A.M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M1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M1溶液、M2溶液都一定是饱和溶液
C.M溶液、M1溶液、M2溶液都一定是饱和溶液
D.M1可能是饱和溶液,M2一定是饱和溶液
【例3】向盛有固体的广口瓶中滴加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观察到U形管中的红墨水液面左降右升,该固体和液体试剂不可能是
( C )
A.
大理石和稀盐酸
B.
生石灰和水
C.
硝酸钾和水
D.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1、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D
)
A.
浓硫酸
B.
氢氧化钠固体
C.
硝酸铵固体
D.
食盐
2、小琪同学往下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人的物质可能是(
D
)
A.
蔗糖
B.
硝酸铵
C.
氯化钠
D.
氢氧化钠
1、哓明将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溶于两杯水中,要通过实验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下列实验设计中正确的是(
A
)
A.
烧杯中水的温度和质量相同
B.
烧杯中水的温度相同,质量不同
C.
烧杯中水的质量不相同
D.
两种物质质量相等且全部溶解于水中
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还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
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
加水前可能为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为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他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C
)
A.
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
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
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
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4、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同学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C
)
①加人CaO
②加人Ca(OH)2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B.向20
℃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若溶液质量不变,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C.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6、为确定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A、B、C、D四个实验中能与实验Ⅰ作为一组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 )
实验编号
温度
溶剂种类
溶剂体积
加入固体质量
溶解情况实验
Ⅰ
20
℃
水
10
mL
5
g硝酸钾
部分溶解
A
20
℃
酒精
10
mL
50
g硝酸钾
几乎不溶
B
20
℃
水
10
mL
5
g食盐
部分溶解
C
80
℃
水
20
mL
5
g硝酸钾
全部溶解
D
80
℃
水
10
mL
10
g硝酸钾
全部溶解
7、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
中错误的是( B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
B.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8、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下列图形中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B )
9、科学中有许多概念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正确的是( D )
A.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10、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性质决定的。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________中,而不易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________中,而不易溶解在________中。
【答案】溶质
溶剂
水
汽油
水
11、现有一杯底部尚有少量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的硝酸钾溶液,在给烧杯加热或加水的条件下,原来未溶解的硝酸钾__________溶解,这时溶液可能由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这说明,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__________溶液和__________溶液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在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强调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条件,否则就会失去意义。
【答案】继续
饱和
不饱和
饱和
不饱和
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
12、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D
)
A.
硝酸铵
B.
食盐
C.
蔗糖
D.
生石灰
13、25℃时,
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C
)
14、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乙溶液是饱和溶液
C.
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
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1.5
物质的溶解(二)
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定量地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
一、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常用S来表示。
(1)溶解度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下;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克(g)。
(2)溶解度含义:如20℃时氯化钠--NaCl的溶液度为36g——表示: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影响因素:①
溶质、溶剂的性质;②
温度
(2)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Ca(OH)2
。
3、计算公式:
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
4、溶解性等级
(1)几种常见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
>10g
1.0~10g
0.01~1.0g
<0.01g
举例
食盐、硝酸钾
氯酸钾
氢氧化钙
碳酸钙
(2)等级划分
5、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
101kPa
和
一定温度
时,气体溶解在
1体积水
里达到
饱和状态
时
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
气体的性质
②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二、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溶解度表)
许多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1-7、表1-8中分别列出了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曲线法(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描绘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曲线。如图所示:
(2)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a、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b、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c、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d、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e、两条曲线(A和B)的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f、曲线B上的点(N)表示对应温度下物质的饱和溶液,曲线A下的点(N)表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例1】20℃时,50克水中溶解18克氯化钠恰好达到饱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8克
B.
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C.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D.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1、下列关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D )
A.t℃时,10
g氯化钠可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
g
B.t℃时,把10
g氯化钠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
g
C.把2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
g
D.t℃时,把31.6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1.6
g
2、关于物质的溶解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D )
A.t℃时,10克硝酸钾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克
B.t℃时,10克硝酸钾可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克
C.把2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20克
D.t℃时,2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配成饱和溶液,则t℃的食盐溶解度20克
【例2】在70℃时,73克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克,则70℃时氯化铵溶解度S的计算式错误的
是( D )
A.S/100=23/(73-23
)B.S/(100+S)=23/73
C.23/(73-23)?100
D.S/100=23/73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是“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能溶解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现有在t1℃时,2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g的X物质,以及在t2℃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的Y物质,则X和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D )
A.X>Y
B.X=Y
C.X<Y
D.无法确定
2、有A、B、C三种物质,在20
℃时溶解在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已知20克水最多能溶解2克A物质;B物质制成115克饱和溶液用了15克B;C物质375克饱和溶液用去350克水。这三种物质在20
℃时溶解度大小的顺序为(
D
)
A.
B
B.
C>B>A
C.
A>B>C
D.
B>A>C
【例3】小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如下所示:
项目
10℃
20℃
30℃
40℃
50℃
60℃
70℃
KNO3
21g
32g
46g
64g
86g
110g
138g
现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50g水,在40℃时,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5g、43g、32g、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烧杯c中溶液的质量是( C )
A.105g
B.93g
C.82g
D.66g
温度/℃
20
30
40
50
氯化钾的溶解度/克
34.0
37.0
40.0
42.6
硝酸钾的溶解度/克
31.6
45.8
63.9
85.5
1、氯化钾与硝酸钾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B.
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
℃之间
C.
40
℃时,5克氯化钾加10克水可得到15克的溶液
D.
50
℃时,10克硝酸钾中加20克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
℃,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2、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
20℃时,50g
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
B.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
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例4】(2018聊城中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
由t2℃降温到t1℃时,甲的饱和溶液比乙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C.
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
t2℃时,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多
1、根据图所示的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当温度高于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P点表示在
。
(3)A、B、C的溶解度为B>A>C的温度范围是
。
(4)Q点表示t2℃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C物质
g;此时的溶液是A物质的
溶液。
(5)分别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答案】(1)
C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
t1~
t2℃;(4)m
不饱和;(5)A=B>C。
1、如图所示是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图中Ⅰ、Ⅱ、Ⅲ、Ⅳ表示区域,当所加溶质处于Ⅳ区域时,表示(
C
)
A.
a、b均饱和
B.
a饱和,b不饱和
C.
a不饱和,b饱和
D.
a、b均不饱和
2、t℃时,m克硝酸钾溶解在m克水中,溶液恰好饱和,则硝酸钾在t℃时的溶解度是(
D
)
A.
m克
B.
2m克
C.
100m克
D.
100克
3、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人30克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正确的是(
C
)
A.
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
20℃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C.
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4、(2018广州中考)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45.8g
B.
NaNO3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C.
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
D.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KCl大
5、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4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10克B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相比是(
D
)
A.
A>B
B.
B>A
C.
A=B
D.
无法比较
6、如图1表示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图2表示A、B试管中分别盛有甲、乙固体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发现A试管中固体增多,B试管中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是(
A
)
图1
图2
A.
硝酸铵固体
B.
氯化钠固体
C.
氢氧化钠固体
D.
生石灰
7、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甲的溶解度是102.5克
B.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20
℃时,100克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克
D.
将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8、t
℃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克
B.
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z是饱和溶液
C.
点z向点w移动的一种方法是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
D.
将m点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20克溶质
9、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
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20℃时,68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一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6:25
D.相同湿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10、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
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K点表示在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35℃时,将4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甲物质溶液质量是135g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升高,35℃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大
D.35℃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时仍是饱和溶液
11、t℃时将12克某物质完全溶于30克水中,恰好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现有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210克,则含溶质
克,溶剂
克.
【答案】40
60
150
12、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①所示,加热到50
℃时现象如图②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③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或“乙”)溶液;图②中乙溶液一定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图③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M”或“N”);图②中乙溶液降温至30
℃
(填“会”或“不会”)析出晶体。
(3)5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
【答案】(1)甲
不饱和;(2)N
不会;(3)4∶51.5
物质的溶解(三)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变形公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注意: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浓度的定量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的溶液浓度越大。
2、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S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变形公式:S=×100
g
3、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它有单位,单位是克。溶解度的大小主要由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外界温度等条件有关,与溶质、溶剂的多少无关,溶液一定要饱和。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在整个溶液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无单位,大小由溶质、溶剂的多少决定,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无关,与外界温度等条件无关,溶液不一定饱和。
二、溶液的配制(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g,如图1-46)
1、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2、步骤:
(1)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配制此溶液需要氯化钠2.5g,水45mL。
(2)称量和量取(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3)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待氯化钠完全溶解时,10%的氯化钠溶液就配制好了。
(4)装瓶并贴上标签(名称、浓度、日期、配置人员)。
3、误差分析:
(1)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①砝码生锈,溶质质量偏大;②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实际体积偏小。
(2)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①砝码磨损,溶质质量偏小;②称量时,右物左码,溶质质量偏小;③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实际体积偏大;④溶质转移时,部分撒落;⑤溶解时,有液体飞溅出去;⑥游码未归零,读数偏大,实际质量偏小;⑦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⑧试剂瓶用水润洗,导致溶剂量增多;⑨烧杯提前用水润洗,导致实际溶剂量偏多。
(1)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溶液配制完成后,转移到试剂瓶过程中有撒落,无影响。
三、溶液稀释或蒸发浓缩
1、原则: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1)
(2)
2、计算公式
(1)m浓×a%(浓)=m稀×b%(稀)或m浓×a%=(m浓+m水)×b%
(2)V浓·ρ浓·a%(浓)=V稀·ρ稀·b%(稀)
3、溶液稀释及混合计算
(1)溶液稀释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浓×a%(浓)=m稀×b%(稀)或m浓×a%=(m浓+m水)×b%。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分数。
(2)同种溶质、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混)。
c%—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由上可得:
。
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介于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间,但不一定就是二者的平均值。
(3)如果溶液给出的是体积,需先根据m=ρV将其换算成质量:
V浓·ρ浓·a%(浓)=V稀·ρ稀·b%(稀)
V浓—浓溶液体积,ρ浓—浓溶液密度,V稀—稀溶液体积,ρ稀—稀溶液密度。
(4)将浓溶液(V浓和ρ浓)稀释配制成稀溶液(V稀和ρ稀)时,所需加水的体积(V加水)计算方法:
先根据公式V浓·ρ浓·a%(浓)=(V浓·ρV+m水)·b%(稀)计算出所需水的质量,再根据水的密度m=ρV换算成水的体积。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例1】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A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018四川自贡中考)某同学配制50g
9%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填序号)。
(2)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
需称取氯化钠
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答案】(1)②①⑤③④;(2)广口瓶
4.5;(3)C
凹液面的最低处。
2、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是一种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的氮肥。施肥浓度过高,会造成烧苗现象。小柯通过实验发现,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铵溶液不会导致植物烧苗。他用50克30%的硫酸铵溶液配制2%的硫酸铵溶液,需要加水
毫升。
【答案】700
【例2】(2017杭州中考)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10℃时,27.7g硫酸镁和72.3g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
C.
50℃时,100g的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
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2018菏泽中考)如图1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图2中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一定量的水后,X和Y的饱和溶液均变浑浊,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图1
图2
A.
10℃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①>③>②>④
B.
X为Ce2(SO4)3,
Y不一定是NH4H2PO4
C.
若NH4H2PO4中混有少量的NaCl杂质,
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除去
D.
20℃时,将40gNaCl加人到100g水中,
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2:5
2、已知
NH4Cl、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
35℃时,KNO3
的溶解度
NH4Cl
的溶解度。(填“>”或“=”或“<”)
(2)若
KNO3
固体中含有少量
NH4Cl
固体,可采用
获得
KNO3
晶体。(填“蒸
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3)25℃时,将
15
克
KNO3
固体溶解在
50
克水中,所得溶液为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20℃时,饱和
NH4Cl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
0.1%)
【答案】(1)>;(2)降温结晶;(3)不饱和溶液;(4)27.1%。
【例3】在t℃时,某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m%,此温度下,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
(
B
)
A.
B.克
C.克
D.克
1、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这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P%,则S与P的大小关系为(
A
)
A.S>P
B.S=P
C.SD.无法比较
2、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s克。在该温度下,把b克硝酸钾投入c克水中充分溶解。
(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此时的溶液为
溶液;
(2)当=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或
,此时的溶液
;
(3)当<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此时溶液
。
【答案】(1)不饱和;(2)刚好饱和;(3)饱和且还有部分硝酸钾未溶解。
【例4】现有40
g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达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B )
①蒸发掉20
g水 ②蒸发掉24
g水
③加入3.2
g氯化钠 ④加入5
g氯化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只有①
1、密度为1.18克/厘米3的浓盐酸(质量分数为36%),用100毫升水稀释100毫升浓盐酸,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B
)
A.
等于18%
B.
大于18%
C.
小于18%
D.
无法确定
1、(2020?泰安)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实验室配制100g该溶液的过程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B.②中需称量NaCl的质量为16.0g
C.选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2、依据下面二图所示观察、分析回答题,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甲所示,乐乐化学兴超小组同
学进行的实验如图乙所示,R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
关于图乙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R物质是氯化铵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烧杯①小于烧杯③
C.若使烧杯③中的固体溶解,只能采用加水的方法
D.烧杯①②③中,只有烧杯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3、20℃时,向100g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如图I)。升温到50℃的溶液如图Ⅱ所示。请结合溶解
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M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B.图I中乙形成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C.图Ⅰ、图Ⅱ中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图Ⅱ中的甲溶液降温,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4、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物质M是硝酸钾
B.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烧杯①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D.烧杯①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烧杯②和③中溶液为饱和溶液
5、甲和乙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S/g
甲
26.3
28.2
31.4
31.4
30.0
28.2
乙
30.6
28.2
26.8
31.4
37.5
42.0
A.甲、乙为易溶物质
B.t2应介于20℃﹣40℃
C.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为使其溶液恰好饱和,继续添加的甲、乙固体质量相等
6、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
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实验③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40%
B.本实验中只有实验②的溶液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
C.三次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关系是1<2<3
D.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克
7、图中的直线表示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对于a、b、c、d四点的分析,你认同的是( C )
A.a、b两点质量分数不同
B.b点不可能是饱和溶液
C.c点质量分数最小
D.d点在t℃时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8、(2020?李沧区二模)下列有关溶液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欲配制50g
16%的氯化钠溶液,需称取氯化钠8g,量取水50mL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需先用蒸馏水润洗
C.用量筒量水时俯视读数,会使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0g,可以配得常温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氯化钠溶液
9、(2020?金昌二模)小朋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下列关于配制
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①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固体7.0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氢氧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A.①③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④⑤
10、(2020?淮北三模)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乙浓溶液中混有少量甲,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提纯乙
B.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都可采取加溶质和升温的方式
C.将40℃、65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一半的溶液,需加水65g
D.20℃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之比相等
11、(2020?贵港三模)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B )
资料:A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1.4g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⑤中有晶体
12、(2019秋?宿豫区期中)生活小常识: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伤。实验室中要配制300g
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实验操作如下:
(1)称量硼酸固体的质量:在图中分别标出所选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示数。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
。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3)溶解:用到的玻璃棒作用是
。
(4)装瓶、贴标签:在图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
(5)若用30%的浓硼酸溶液稀释成所需溶液,则需要多少30%的硼酸浓溶液?加入多少水?
【答案】(1)5g;4g;(2)B;(3)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4)硼酸;3%;(5)需要30g30%的硼酸浓溶液;加入270g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