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琵琶行并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仅仅是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解析: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合适。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合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解析: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所填写句子的第一句也应是“学习”,还有要注意“学习”和“摸索”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学习”,然后才能“摸索”出规律,这样符合人们认知的逻辑顺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解析:画线句共有两处错误:“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应在前;“综合”应修饰“利用”。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解析:D项,理解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未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
5.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答:第一问: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第二问: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句诗的化用。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堂 成①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全诗从草堂落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解析: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两句来看,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被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处写到“吟风叶”“滴露梢”,是以动衬静,故此处的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
7.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出作者的彷徨忧伤之感。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畏 人注
杜 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762)。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作者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
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D.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解析:作者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正是突出身处他乡的漂泊之感。
9.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答:尾联写的是作者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作者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作者离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作者中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下这种幽居的生活,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作者处境与内心的孤苦。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在这座亭子里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11.请你为唐代诗人杜甫写一段颁奖词,赞颂杜甫的思想或艺术成就。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含标点不超过150字。
答: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PAGE
4梦游天姥吟留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意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木版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________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________的日子里,这些年画分外具有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民间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________。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________地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 ),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丰富多彩 辞旧迎新 无所不包 绘声绘色
B.多姿多彩 辞旧迎新 无所不有 惟妙惟肖
C.丰富多彩 迎来送往 无所不包 绘声绘色
D.多姿多彩 迎来送往 无所不有 惟妙惟肖
解析: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辞旧迎新,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即庆贺新年的意思。迎来送往,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绘声绘色,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
B.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传播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C.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
D.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解析:文中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主宾搭配不当的语病,木版年画应是工具而不是平台,“文化艺术”后缺“传播”一词,而且“民间”表范围,应放在“是”的后面。另外,依据递进语意,应调整句中语序为“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木版年画是农民的始作俑者
B.农民是木版年画的销售者
C.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
D.木版年画是农民的消费者
解析:根据括号前面的“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及括号后面的“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可知,括号内应为“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
古 风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凉的感情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七、八句紧承“波澜”一词,叙写了秋天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
D.“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也不例外。
解析:七、八句,说明诗人不顺遂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中“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认为荣华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用比喻的方式,说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做巢占据,表达对贤愚颠倒、是非不分的不满。③诗人用鸾凤自喻,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谢公亭注
李 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谢亭: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在此送别过友人。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愁”。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朓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
B.“客散”“山空”照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照应次句的“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怅的氛围。
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的真切内涵。
D.“今古一相接”,表明诗人与谢朓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其言外之意是,谢朓之外,再无可引为知音的人了。“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
解析:颈联是虚写。
7.本诗景和情具有怎样的关系?和“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感情?
答:第一问:触景生情(情由景生)。第二问:怀斯人而不见的惆怅;对古人的追慕与怀念。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高。
解析:该项表述错误,这首诗苍凉雄壮,意境浑成,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的赞扬。
9.“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答: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准备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了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10.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比喻之花开在了李白的眼中,他便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比喻之花开在了东坡居士的手下,他便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比喻之花开在了白居易的耳畔,他便听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仙乐;比喻之花开在了南唐后主的心中,他便吟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
11.李白登天姥,鸾虎相伴;唐明皇“升天入地求之遍”,追寻自己的爱情;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饱览山河。如果你也有一次上天的机会,你将会做什么?你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
(1)发挥想象,以俯瞰的视角写地上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2)使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答:略。提示:本题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试题。本题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重点写景,描写自己高空俯瞰的情景。情景可以参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相关描写。
PAGE
4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__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解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很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解析:文中画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列。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D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解析:仔细阅读文中括号的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括号前面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就要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B。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解析: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这里写的是人的快乐,与寂静没有关系。
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答: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越台: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③裛(yì):同“浥”,沾湿。④莱(lái):草名,即藜。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返回故乡去剪莱草过日子吧”,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7.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①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像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生机。
③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颔联写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颈联中“畏老偏惊节”一句,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侧重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解析:D项,“侧重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错误。诗句中表现了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其中的“畏老”并不是真正的“畏老”,它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答: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作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③曲笔(答想象或联想亦可)。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出两种即可)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__①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__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__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或: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②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主语必须是“他的诗”)
11.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官人的豪兴傲气,(回味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文人的多情善感,回味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壮士的悲怀壮行)……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