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百舸 柯柄 坎坷 苛捐杂税
B.峥嵘 古筝 挣扎 面目狰狞
C.稠密 惆怅 啁啾 未雨绸缪
D.遏制 褐色 拜谒 声嘶力竭
解析:A项ɡě|kē|kě|kē;B项全读zhēng;C项chóu|chóu|zhōu|chóu;D项è|hè |yè|jié。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挥斥 叱资百万 碧绿 金壁辉煌
B.飞舟 神洲七号 风华 丰致洒脱
C.漫江 轻歌慢舞 翔实 自在安祥
D.苍茫 沧海桑田 携带 遭人挟持
解析:A项叱资百万—斥,金壁辉煌—碧;B项神洲七号—舟,丰致洒脱—风;C项轻歌慢舞—曼,自在安祥—详。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剧,以恢弘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我国“两弹一星”发展的峥嵘岁月,塑造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为祖国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的感人形象。
B.走进驴友俱乐部,听着众驴友谈景观,说古迹,指点江山,就连我这个最喜闭屋门,捧书卷,足不染尘的“老夫子”也动了出游之心。
C.据测定,“曹操墓”中的两个陪葬者,其中之一是年轻女子,逝于风华正茂之时,而她究竟是何身份,其死因若何,则众说纷纭。
D.在今天举行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上,同学们个个心情激奋,举起右手,中流击楫,向校旗、向国旗发出了成人誓言。
解析:A项,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日子,符合语境;B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C项,风华正茂:指风采、才华正盛,与语境不符;D项,中流击楫:指发誓收复失地。
答案:A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舸:大船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寥廓:指大地的广远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遒:强劲有力
D.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视……为粪土
解析:B项的“寥廓”应指“宇宙的广阔”。
答案:B
5.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下列是古人描绘秋景的诗句,从中选出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解析:意境是情与景的结合,理解意境,就是通过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本题中A项选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B项是刘禹锡的《秋词》,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曹丕的《燕歌行》,不难看出A、C、D三项诗句中,对秋的描写是或凄冷、或悲凉,明显的属于怨秋、悲秋类,而B项的诗句则是赞秋,意境与《沁园春·长沙》最为接近。
答案:B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标题,主要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C.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立站在橘子洲头上,望着湘江向北流去”。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解析:毛泽东是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沁园春·长沙》应为现代诗歌。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7~10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首词上阕、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五种,根据词的上、下阕的内容,上阕以写景及阐发议论为主,下阕回忆往事,抒发感情。
答案:写景议论 叙事抒情
8.阅读上阕,体会作者写景的豪放笔调及细腻笔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上阕最能表现作者写景细腻而又灵动特点的词语是哪一个?请作出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写景中最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是哪些?简析这些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中的“炼字”,应重点考虑诗中富于表现力的动词。
答案:(1)“翔”,本来是写鸟儿的,本词用来写鱼,既写出了湘江水浅处的清澈见底,又突出了鱼儿游于其中似乎无所依托、自由自在的情趣。
(2)“争”“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客观事物上,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及勃勃生气。
9.从描写的观察点、角度、内容和描写手法看,上阕湘江秋景图有远景和近景,仰看和俯看,动景和静景,细描和概括。请分别指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有远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看“鹰击长空”;有俯视“鱼翔浅底”;有动景,也有静景;有细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有概括“万类霜天竞自由”。
10.诗人这里写的寒秋之景毫无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应重点抓住秋景的“活泼”“美好”能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来作答。
答案:作者把秋景写得这样活泼、美好,既饱含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也让人觉得这样活泼、美好、壮丽的山河,人民却不能主宰,从而衬托出作者强烈的革命豪情。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3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句中,“舒”字用得最好,最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从炼字的角度考查,本题对应“备考指略”中“炼字”的知识点。答题时,把该字放入诗句中看写了什么景,含有什么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舒”是舒展开阔之意,它既写出了南方天空的开阔,又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舒畅开朗,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2.选出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解析:D项“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错,原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旨在表现毛泽东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宽广的胸襟。
答案:D
13.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神女”之“惊”,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宏伟气势,是前无古人的。加入这浪漫的一笔,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势,使词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增强了感染力。
(2)用“截断巫山云雨”一句,妙处有三:一是与后边的“神女”相联系;二是反衬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也阻截得住;三是反衬出人民的气魄和力量之大,敢于挡住“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是早晨为云,晚上为雨。可见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点化是巧妙的。
四、语言表达
14.(2010·全国Ⅰ)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
缀满 扩散 显现 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__①__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__②__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__③__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随后水立方幻化成__④__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__⑤__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__⑥__为国家大剧院。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__⑦__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__⑧__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紧紧把握语境,从上下文的具体情境来确定词语,如③下文是“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又变成多个膜……”可知,这里“水滴”不是“汇聚”而是“扩散”;而⑤下文是“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可知应为“汇聚”。
答案:①赫然 ②悄悄 ③扩散 ④缀满 ⑤汇聚 ⑥显现 ⑦陶醉 ⑧映衬
15.据说孙中山年轻时,曾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求见帖落款后自题“兄”,张之洞阅后不悦,闭门不见,并让手下送出一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一见,略一皱眉,草就下联,又送进去,结果张之洞破例接见了他。想一想,孙中山拟的下联内容是什么?(提示:联中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共60张PPT)
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新诗。
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白话诗,新诗在形式上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在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启蒙下,内容上更多关注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本民族风格,涌现出大批诗人,形成众多流派。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需说明的是,新诗的判定,除白话诗外,今人用旧体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属于新诗。
《沁园春·长沙》属于新诗中的旧体诗,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雨巷》带我们走入梅雨江南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那里彷徨着一位诗人,这儿有他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用美的形式歌唱了对康桥的眷恋,让我们走入他描绘的梦一样美的康桥,去追寻,去发现……《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传性质的抒情诗,歌颂了一位不是妈妈的妈妈,她的爱是那样的伟大、无私。
1.学习诗歌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3.领悟作品的感情。
4.抓住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刻含意。
5.学习诗歌的借景抒怀、回环往复、铺陈等写作手法。
把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以抒情为主要表现形式,一般以较短的篇幅来具体形象地凸显诗人的主体意识,集中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抒情性。
从篇幅上来说,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可以说是最短小的。诗歌要在较短的篇幅内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诗情和诗意,这就决定了它反映社会生活必须凝练、集中与概括。如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短短两句就把被十年浩劫耽搁了美好时光的青年一代决心战胜蒙昧、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鲜明地表露出来。诗歌虽然不具有小说表现生活的直接性与逼真性特征,也不具有散文反映现实的写实性和现场感,但它通过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的意象来呈现一个审美化的世界,常常使读者在寥寥数语中睹见宇宙的奥妙,领悟人类生存的深刻内涵。
同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诗歌常常浸润了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因此诗歌中的物象并非是从现实世界中直接拍摄的,而是通过了诗人的心灵过滤;诗歌中的时间与空间也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诗人在表情达意时常常能穿越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不受时空束缚的自如书写中,呈现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实心灵体验。
(二)以意象为诗情传达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单个或多个的意象来凸现诗意,抒发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影像。在一首诗歌中,意象或者是单一的,如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诗歌中的独特意象只有娇羞的“水莲花”;或者是繁复的,如海子《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整首诗中反复出现了“草原”“远方”“琴声”“泪水”等多个意象。诗歌正是借助这些意象来传达诗意,抒发诗人主体的情感。
(三)常常采用复沓和铺排的修辞手段,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主要表达功能是抒情。为了使诗人的情感充分地抒发出来,诗歌常常出现诗句的复沓与铺排。如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对“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反复寻呼;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诗句的多次出现。这些复沓的诗句给人一唱三叹、情萦意绕的感受。再如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这样的铺排,使诗歌显得气势磅礴,有力地强化了它的感情。
1.沁园春·长沙
篇头寄语
登橘子洲,眺岳麓山,击湘江水;览万山红叶,观争流百舸,睇鹰击鱼翔。山、水、洲、自然万物尽收眼底;情、志、气撞击心头。于是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于是乎粪土当年万户侯。书生的抱负、革命的豪情便啸成了这一千古绝唱。伟人的伟,伟在胸怀,伟在抱负,伟在主大地之沉浮,伟在振国家之雄风,伟在求万民之共福。心有多远,路有多长;心有多大,天有多广。我们正值年轻,学伟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学伟人,争当今朝“风流人物”。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②,长空③雁叫霜晨月④。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⑤。
雄关漫道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⑦,苍山如海,残阳⑧如血。
注释:①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②烈:猛烈,强劲。③长空:辽阔的天空。④霜晨月:白霜、清晨、月亮。⑤咽(yè):本义是声音因哽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⑥漫道:莫道,不要说。⑦从头越:重新跨过。⑧残阳:将要落山的太阳。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革命史诗,它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写,表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不畏艰险、顽强勇猛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
这首词选材巧妙,剪裁精工,以烘托的笔法侧面描写了从“霜晨”到“残阳”这一天的战斗生活,词中把写景与抒怀巧妙地融为一体,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这首词还用词准确、生动、鲜明。烈、长、霜、碎、咽、铁、越、海、血等足以构成一幅壮观图景,令人难忘。
课内名句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课外毛泽东名句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3.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4.鲲鹏直上九万里,抟动扶摇羊角。
1.进入2011年,对于“军迷”们来讲,最给力的事情莫过于我国( )研制的隐形战机“歼20”的首飞成功,它标志着我国战斗机的研制已跨入第四代行列。(独力、独立)
辨析:独力:表示凭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去做。独立:①独自站立;②不受外部干预,控制和支配;③不依赖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如“独立生活”。
2.2011年春晚,“旭日阳刚”组合的歌唱质朴、粗犷,带有( )的中原大地之风,打动了全国亿万观众。(苍茫、苍莽)
辨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苍莽:多指树林、山岭等广阔无边。
3.碧水澄彻,蓝天( ),生态优良,是江西人一张傲人的名片,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不仅要有高效经济,更要有一湖清水。(辽阔、寥廓)
辨析:辽阔:辽远广阔,多用于地域。寥廓:高远空阔,多用于天空。
4.好人郭明义二十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群众做好事,他把此诠释为“这是我天真、简单的幸福生活的主要部分”,由此可见,这决不是他一时的( ),而是一个仁者之心的曼延。(义气、意气)
辨析:义气:指由于某种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意气:指志趣、性格或意志等。
5.有评论者认为,美国击毙基地组织领袖本·拉登能否( )恐怖势力的发展,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恐怖势力决不会因此而消亡。(遏止、遏制)
辨析:遏止:用力阻止,用于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遏制:制止、控制,用于“预防”性的语境。
答案:1.独立 2.苍茫 3.寥廓 4.意气 5.遏制
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词选》等。
2.文体常识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是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3.背景材料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4.理顺结构
5.归纳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二)诗词朗诵
说明: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诗歌,只有通过朗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体味其思想感情;而且朗诵更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根据提供的朗诵符号,结合朗读带或在老师指导下揣摩朗诵《沁园春·长沙》。
二、难点探究
1.如何理解“独立寒秋”中的“独立”,体会其作用?
提示:毛泽东为躲避赵恒惕的缉捕而来到长沙,行踪自然就是秘密的,旧地重游,不会有所声张。故“独立”二字下得精当,具有纪实性。但它还是表现特定意蕴的艺术形象。毛泽东此时独立寒秋,非为观景,也非单纯的忆旧,而是在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进行深沉的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诗词中,“独立”常常是有所思的形象,常与“苍茫”一类词语连用。例如,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咏诗”;黄遵宪《夜起》:“斗室苍茫吾独立”;叶剑英《画鹰》:“独立苍茫有所思”等。毛泽东“独立寒秋”的用意和用法亦同。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
3.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表现在哪里?
提示:总的来说,这首词用语精当,且很形象,极富表现力。
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和“尽”,使我们看到层次井然的林木全部染上了醒目的红色的场景。
②“漫江碧透”,“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百舸争流”,“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了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④“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竞相”之意,充分写出了宇宙万物竞相自由生活的动感。
⑤“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问”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要与大地直接对话的豪迈气概。
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巍峨奇丽的美感。
⑦“指点江山”,“指点”意为“评论”,“江山”指代“国家”。
⑧“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水”的一种解释为游泳,掀起的浪花遏止了飞速前进的船舶。另一种解释为对“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的转化,是诗人立志在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振兴中华的代语。
古诗词中的炼字
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些句子中的字用得特别形象传神,意蕴丰厚。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遍”、“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等,这些字皆是经过推敲选炼而用,极具语言的表现力。这种推敲、选字的过程,古人称之为“炼字”。在目前,“炼字”作为高考鉴赏诗歌语言中的一个重点,高频率地出现在各地高考试卷中,下面就“炼字”的表达作用及答题方法作一简单解说。
一、表达作用
1.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滤了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十分幽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字,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二、答题方法
解答炼字题,一般是先从诗句中找出最精练、传神的字,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再结合诗句解说该字所表现的情景、而后再谈其作用,即展现了什么样的图景或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或抒写了什么样的感情。谈作用时要注意上边所谈到的7个方面的概念,将适合的写入作用中。
【经典例题1】 (2010·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鉴赏时要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所表现的景象,进而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蓑”就是蓑衣,长长短短,四下披覆,用之写“新绿”,匠心独运;“映”就是映衬,关键是搞清谁和谁相互映衬,搞清了,题就不难作答。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经典例题2】 (2010·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题干给出了4个字,鉴赏时把它们放回原词,看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侧重点分别在什么地方,含有什么修辞,突出表现了什么,也就是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对此题不难看出,“红”“翠”是就其色彩而言,又含借代修辞,理应把它明示出来,即“红”指“花”,“翠”指“叶”,再言其表达作用。“斜”与“叠”则侧重在花叶的形态,“斜”字写花,“叠”字写叶,就此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枝叶的繁密。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钱,其中三分之一都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以天下为己任”。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真爱无言,真德行广
2008年12月13日,赴日本福冈出席第一次中日韩领导人首脑峰会的温家宝总理外访不过夜,早上8点的飞机,晚上12点回到北京。因为不过夜,代表团也没有在酒店租房间,节省了开支和时间,却又办成了一件大事。
他,是一个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他更是一个老人,理应在工作的同时有所休息。然而我们看到,一次国际性峰会,我们的总理外访没过夜,代表团也没有在酒店租房间。虽然节省了开支和时间,但满打算这一天24小时,减掉飞去飞回的16个小时,再去除晨起后、下飞机后的行路时间,我们敬爱的老人、敬爱的温家宝总理,他的休息时间寥寥无几。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曾经,他在灾区和老百姓一起吃“土豆午餐”;曾经,他和一线工人围坐在一起吃盒饭;曾经,他身着矿工服,与矿工们在井下巷道的铁轨上吃包子;曾经,他看到无钱医治的白血患儿,当即指示送京治疗,并送上现金1万元……数年常穿一件羽绒服,数年常穿一双鞋……无需用华丽的语言来加以歌颂,这一幕幕生活场景就是对总理人格的赞美。
悟言:在这个国际金融寒冬,在寒气逼人眉睫之时,总理深知时间与金钱的宝贵,虽然一己节俭对整个经济大环境只是杯水车薪,但以身作则的意义却是无穷大的。为人民公仆者,当身知肩负重责,以温家宝总理为榜样,心系社稷“忧患”,胸怀国计苍生!温总理说:“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虽为名言,实乃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