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及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及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3 11:03:01

文档简介

一、基础测试
1.下列每对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烛火|翠竹  郑伯|柏林  缒城|堕落
B.散佚|游弋 盟誓|萌动 戍守|别墅
C.陪邻|蓓蕾 与会|玉成 肆虐|肄业
D.薄弱|泊位 城阙|乐阕 游说|叙说
解析:A项,依次读:zhú|zhú,bó|bó,zhuì|duò;B项,依次读yì,ménɡ,shù;C项依次读péi|bèi,yù|yù,sì|yì;D项,依次读:bó|bó,què|què,shuì|shuō。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项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东行道路上的主人;B项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使者;C项戍,古今同为:“戍守”;D项夫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敬称,古义:那个人。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如:像
B.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C.唯君图之  唯:只,只是
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解析:A项,“如”应为“赶上”;B项,“是”应为“这”;C项,“唯”应为“语气词,表希望”。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高可二黍许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越国以鄙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A项,前“答应”,后出自《核舟记》,意为表约数;B项,前“灭亡”,后出自《陈涉世家》,意为“逃跑”;C项,前“以……为边境”,后出自《出师表》,意为“见识浅”;D项意义相同,意为“无,没有”,后句出自《岳阳楼记》。
答案:D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国以鄙远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例句中的“以”为连词,表目的,意为“来”,B项与之同;A项,连词,“因为”;C项,介词,“把”;D项,介词“用”。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答案:D
8.下列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从之。(烛之武)辞曰
B.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
解析:D项应为“秦伯”。
答案:D
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答案: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答案:C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选自《左传》)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解析:B项“都”应为“城池”。
答案:B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均为兼词“从哪里”;B项,上句“的”,下句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上句介词“把”,下句介词“用”;D项,上句代词“他的”,下句副词“还是”。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地对国家的重要性。
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不许,因为他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
D.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了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
解析:C项中“对兄弟存在宽容之心,不忍下手”错。
答案:C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2)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3)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似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城墙长超过了三百丈,高超过了一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控制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四、语言表达
16.下面是有人据《烛之武退秦师》的一二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中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是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待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替它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时间:九月三十日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孤想派你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现在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想看,倒也是)那……好吧。
幕落
答案:。
解析:此处的幕后台词应是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了课文,抓住课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表述出即可。
答案: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共67张PPT)
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出色的“外交家”烛之武巧舌如簧,动之以“利”,晓之以“理”,使强秦退兵,并与郑国结盟,帮助郑国抗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他的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精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强秦和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鸿门宴》选自《史记》,描写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展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和刘邦的善用计谋等个性特点,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牢固掌握本单元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初步了解一些文言语法现象。
2.感受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之美。
3.学会通过背景把握作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等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4.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人物。
5.学习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
二、古汉语的基本知识
要学好古文,就要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要注意积累古今字形相同而用法已不相同的词,其次还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即一词多义现象。还要掌握古汉语的语法知识,诸如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这样才能很好地读懂古文,进而准确无误地解题。
4.烛之武退秦师
篇头寄语  
作为一位老臣,一生不被重用;国家面临危难,抛弃心中嫌怨,慨然应命出城。于是乎,缒城出,只身入敌营;于是乎,鼓利舌,智退百万兵;于是乎,存郑国,青史留其名。这就是烛之武,战乱频仍中的一位智者、一位勇者、一位爱国者。历史记住了他,我们更应记住,一个人的价值是和国家连在一起的,无论你是身处高位,还是平头百姓,只有你的作为有利于国家,方无愧你的人生。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赏析: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左传名句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一作“何患无辞”)
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6.多行不义,必自毙。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9.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答案:涵|函 词|辞 暇|瑕 版|板 阙|阕 敝|弊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通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通________)
③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通________)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通________)
⑤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①已通矣 ②共通供 ③厌通餍 ④说通悦 ⑤知通智
答案: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②办事的官吏,此为敬称 ③增加 ④东行道路上的主人 ⑤使者 ⑥筑土墙用的夹版 ⑦延伸、扩张 ⑧侵损、削减 ⑨损害 ⑩不符合武德
答案:①动词,作疆界|名词,疆界 ②介词,和|动词,结交,亲附 ③连词,因为|介词,拿|连词,来|介词,把|介词,用 ④代词,它指郑国|代词,这样做|代词,他的|副词,表婉商,还是 ⑤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土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词 ⑥语气词,不译|为什么|怎么|哪里|代词,它|兼词,于之。
答案:(1)①驻军 ②结盟
(2)①在东边 ②在夜晚 ③朝:在早晨 夕:在傍晚
(3)缺乏的东西
(4)恩惠
(5)①使……后退 ②使……为边邑 ③使……受损害 ④使……灭亡
(6)以……为边邑
(1)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③敢以(之)烦执事
④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2)判断句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直接判断,译时在“不仁”“不知”“不武”前加“这是”)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4)介宾短句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5)定语后置句
行李之往来 (往来之行李)
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尊其为左丘明。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依照《春秋》编次,是对春秋的解释,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京公十四年(前467),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也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散文作品,它的不少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的叙事能力极强,故事生动有趣,善于描写战争,善于刻画人物,语言简练,外交辞令精彩,人物对话富有表现力。《左传》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人朱彝尊对此书颇为推崇,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过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直到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理顺结构
4.归纳主旨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二)文本译注
点评: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①无礼于晋,②贰于楚。开篇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段解:本段点明事情的起因,秦晋围郑。
点评:“辞曰”一句流露出烛之武因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的委屈和牢骚。欲扬先抑,郑伯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
段解: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点评: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郑只对晋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只有好处。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从历史说到现实,分析晋国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让秦国认识到自己的危险。第五层,秦师与郑结盟而退去。
段解:本段详述烛之武说退秦师。
点评:风云突变,晋侯毅然决定撤军。“不仁”“不知”“不武”,排比分析,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一段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善于辞令。
段解:本段写晋军撤离郑国。
二、难点探究
1.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对表现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他对郑伯是有看法的,对自己过去不受重视受排挤愤懑不平,与下文写他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作对比。
2.晋侯不愿攻打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表面讲了一番大道理,实际上秦郑联盟,晋难以取胜。具体地说“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3.本文的写作有何特点?
提示:(1)叙事波澜起伏。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2)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推断方法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高考考查的几率也较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1.代入推断法,也叫语境推义法
这是在做文言文词类题目的时候,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因而是做此类题时的首选。这种方法就是将已有的词语解释代入原文进行整句翻译,翻译过来通顺、合理,就意味着可能正确;反之,则不正确。此法可用在字词题中,也可用在翻译题中。
2.句法推义法
文言文中常有互文、对偶、排比等形式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根据文言句法这种结构上的特点可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同义,“用尽”的意思。
3.词汇推义法
古文中一些词语的意义,至今还保留在成语或一些词语中,当遇到难以确定意义的文言词时,可以从含有这个文言词的成语或合成词中推断它的意义。如,“虎大骇,远遁”,“遁”现代汉语里有“逃遁”,“遁”即逃跑的意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徒”,成语中“徒有虚名”的“徒”是“空,白白的”意思。这里也为此意。
[答案] C
【经典例题2】 (2009·江苏1月检测)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本题可用“句法推义法”。题中重点考查(1)恶:厌恶。好:喜爱。在此是一对反义词。(2)“厌”通“压”,这里有隐蔽的意思,同下一句的“掩”意同,而同“著”(显著)相反。(3)“中”和“外”指“内心”和“外表”,也是一对反义词。
[答案] (1)好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说的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2)(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显出遮遮掩掩的神态,隐藏他们所做的坏事,显出一副善良的样子。
(3)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思想,一定会表露到外面来。
1.烛之武临危受命
点说:烛之武在郑王坦诚道歉后,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从屈原、杜甫、文天祥、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归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2.烛之武的外交家风采
点说:烛之武面见秦王时,镇定自若,慷慨陈辞,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让秦王听后心悦诚服,立即下令撤军并派重兵驻守郑国以防晋。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外交家的独特风采。从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顾维均在巴黎和会签字协议上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周恩来在重庆和南京国民政府要人周旋时有理有节,刚柔相济。外交家的风采,神奇迷人,彪炳史册。
3.佚之狐力荐烛之武
点说: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主动向郑王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四蹄腾空,昂首长啸,很大的原因就是推荐重用的伯乐少,打击报复的小人多。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眼光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才们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日本的“菠菜原则”
日本人饭桌上是少不了菠菜的,他们甚至把一种企业组织原则称为“菠菜原则”。这个原则由三个基点组成,即“报告”“联络”“沟通”。“菠菜原则”是日本企业的基本原则,任何一个雇员,从部长到社长,无一例外都必须执行这条原则。所谓报告,就是把自己工作的进展状况随时通知同事,比如出差回到公司,一定要将所见所闻汇报;外出的收获,一定要与全体同事分享。联络,就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通知有关同事,如上班路上遇到堵车可能迟到,你得打电话告诉同事你何时能到公司。沟通,是工作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找同事或者上司咨询,以集体智慧予以解决。
悟言:“菠菜原则”说的就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原则,其核心是交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唯有交流,才能在彼此了解的同时融入整体,才能促进整体的和谐相处,才能有集体的智慧、共同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