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及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及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3 11:03:01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5.荆轲刺秦王
篇头寄语  
挟一股易水的霜风,袭一身燕地的夕阳;隐一把锋利的匕首,怀一副英雄的肝胆。他勇赴秦廷,血溅秦王,上演了一场震烁千古的“图穷匕首见”。有人赞他是“死知己”的君子,有人笑他是不识潮流的莽汉,但我们分明看到,在他的行动中,写满了扶弱济困,写满了反抗强暴,写满了捐躯报国的大义凛然。他把“信”刻在了心头,他把“义”印在了心间;要知道,最大的“信义”要与国家的兴衰相连,正因了此,我们的荆轲,他谱出的燕赵悲歌将永传人间。
于易水①送别
骆宾王
此地②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易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北省易县附近。为当时燕国的南界。②此地:指易水。
赏析:诗人在易水送别朋友,很自然地想到荆轲的故里。作者借悲壮的送别场面既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也借荆轲事迹来抒自己胸中的积愤,吐露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题为“送别”,但它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读者完全可以想象那激昂壮别的场景,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朋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能略去常言套语,才愿意一吐心中的块垒。
这首诗寓情于景,景中带比,景物描写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章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课内名句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策》中的名句
1.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4.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5.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答案:略|掠 亢|抗 戳|戮 扼|厄 嚅|濡 慑|摄 召|诏 踞|据 锲|契
1.通假字
①日以尽矣(________通________)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通________)
③往而不反者(________通________)
④见陵之耻(________通________)
⑤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通________)
⑥图穷匕首见(________通________)
⑦卒起不意(________通________)
⑧请辞决矣(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①以通已 ②振通震 ③反通返 ④陵通凌 ⑤还通环 ⑥见通现 ⑦卒通猝 ⑧决通诀
答案:①夺取(土地) ②信物 ③重金征求 ④走投无路 ⑤品德高尚的人 ⑥对待 ⑦临行祭路神 ⑧礼品 ⑨并,列 ⑩台阶下  宽容  掷击
答案:①没有|暗中 ②不过,只是|回头 ③辞别|推辞 ④登上|成功 ⑤起身|举起 ⑥出发|打开
答案:(1)①向北 ②在很短的时间 ③用匣子 ④像簸箕一样
(2)①临行祭路神 ②上前 ③穿上朝服 ④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帽子 ⑤哭泣
(3)亲近,接近
(4)远方,名词
(5)①使……听到 ②使……断了
(6)①认为迟 ②觉得奇怪
3.省略句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②取之(以)百金
③欲与(之)俱(往)
④待吾客与(之)俱(往)
⑤以(之)试人,血濡缕
⑥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
⑦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⑧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4.介宾短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给贡职如郡县 (如郡县给贡)
③燕王拜送于庭 (燕王于庭拜送)
④使毕使于前 (使于前毕使)
5.定语后置句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②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之群臣)
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时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2.背景资料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19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于是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不成,则“因而刺杀之”。
3.理顺结构
4.归纳主旨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二)文本译注
点评:燕国面临秦的北略。
点评:形势危急,荆轲挺身而出。这番话表现了荆轲是深有谋略的大智大勇的英雄。
段解:写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点评:私见樊於期。与樊於期交流。义勇刚烈,热血忠肠。樊於期慨然自刎。
段解:写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点评:准备一,函封樊於期首级。
点评:准备二,求徐夫人的匕首。
点评:准备三,令秦武阳为副。
段解:写刺秦王的准备工作。
点评:怒,请辞决矣。此壮士之怒。
段解:太子迟之
点评: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说明易水送别乃是生离死别。送别中的音乐,起烘托气氛的作用,烘托一种悲凉的气氛。易水一为别,壮士去不返。“瞋目”“上指冠”,是悲壮之极。“不顾”,写壮士一去不返。这一场面描写烘托了一种群情激昂的气氛。
段解:写易水诀别。
点评:计谋细深。
点评:咸阳宫公开的会见。
点评:开始一步步地接近秦王。用秦武阳“色变振恐”来反衬荆轲从容镇定。
点评:成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点评:这一惊心动魄的厮杀场面,集中而有力地表现了荆轲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点评:以一对众,刺秦失败。壮士虽败犹荣。
点评:再笑,是为真英雄也。说明自己并非不能刺死秦王。
点评:写秦王“目眩良久”说明荆轲的英勇行为震慑秦王,从反面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段解:写秦廷行刺。
二、难点探究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燕太子丹对荆轲的不出发表示疑意后,惹得荆轲怒斥太子,对之你怎样理解?
提示:荆轲因“有所待”而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这种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侮辱人格。“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他刚烈的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作者描写易水送别时为什么要描写音乐?
提示:音乐变化渲染场面气氛的变化,衬托人物心情的变化;乐曲由开始的悲凉进而为悲壮、慷慨激昂,人物感情也由生离死别的悲痛转为同仇敌忾的激昂。
5.文章是怎样描写惊心动魄的刺秦场面的?
提示: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从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另外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见到秦王后“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6.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反抗强暴而言,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文言文反映的是古代的生活,而今天有了明显的差别。在古今异义问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分辨不清。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也有少量的双音词。注意不要把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把由单音词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
一、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
1.不要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例如,“地/方”“可/以”“妻/子”“虽/然”“祖/父”“睡/觉”“可/惜”“其/实”“具/体”“无/论”“中/间”“指/示”“结/婚”“以/为”“结/束”“交/通”“卑/鄙”“因/为”“智/力”等。
2.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古文中的双音词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单纯词的联绵词(双声、叠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词等,如“仿佛、犹豫、仓皇、窈窕、可汗、琵琶”等;另一类是合成词,如“社稷、布衣、斋戒、森然”等。
二、注意词义的变化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专指长江,现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如“让”古代既可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偷”古义为“苟且”、“马虎”,今义转移为“偷窃”。
4.感彩变化。如“爪牙”,古为得力助手,褒义词,今为“帮凶”,贬义词。
5.单音词演化为双音词。如“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为“向前”,“进献”两个词,今义为一个词。
6.名称说法改变。如古人称“目”,今称“眼睛”。
7.词义强化或弱化。如“怨”古义为“仇恨、怀恨”,今义弱化为“埋怨、责备”。“诛”最初只是“责备”,后强化为“杀、戮”。
【经典例题】 翻译下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①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①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1)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这两句都涉及古今异义。第一句中的“数”“遇”“涕”在古文中分别为“屡次、多次”“赏识”“眼泪”讲。第二句中的“就”古文中是“学成”的意思。
[答案] (1)从前有一个做官屡次不被赏识,到年老白头在路上流泪哭泣的人。
(2)我换为习武,武艺刚练成,爱武的君王又死去。
荆轲刺秦,血溅秦廷
点说一: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点说二: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投入了汨罗江中;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高歌“一腔碧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侠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命丧清廷之刀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底层的尊严
一个老人从村口经过,被一警车司机叫住:“老头过来,借个火!”司机躺在靠背上,懒懒地从车门里伸出脚来。这些天司机已经见惯了唯唯诺诺的村民。确实,在这样的贫困山村,一个警车司机有着足够神气的理由。老人一声不响地走过去,突然大喝一声:“车夫,你叫谁来着?”司机愣了半天:车夫?
路过的人都笑起来,但老人不笑,头也不回地自顾自走了。司机骂骂咧咧起来,他实在想不通,一个山野的糟老头居然敢叫他“车夫”。他当然不可能明白,即便是最偏远的角落,即便是最底层的生命,在尊严遭遇轻慢时,都可能发出自己的断喝。
悟言:尊严,不因身份地位的“尊卑”而或有或无。自恃高大、轻慢别人的人,在尊严面前,也会威风扫地。是的,老人的“断喝”,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傲慢的警车司机的“受辱”——失去尊严,不仅是因为他有损于别人的尊严,也因为他没有尊重自己。要获得尊严,先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在尊重自己;在尊重他人中获得尊严。一、基础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shì 侍奉 饰演 对峙 有恃无恐
B.yè 谒见 碣石 葛麻 殚精竭虑
C.rú 蠕动 儒雅 糯米 相濡以沫
D.jù 箕踞 据有 倨傲 目光如炬
解析:A项,峙zhì;B项碣jié,葛ɡé;竭jié;C糯nuò。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亲:接近
B.以试人,血濡缕 濡:浸湿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祭祀祖先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解析:C项“祖”应 “祭路神”。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唐宗宋祖略输文采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比诸侯之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A项“略”,前“夺取”,后“略微”;B项“微”,均是“没有”;C项“鄙”前“鄙陋,粗俗”,后“以……为边邑”;D项“比”前“并、列”,后“近”。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解析:A项,“无信”,今义,不讲信用;古义,没有信物。B项,“流涕”,今义,流鼻涕;古义,流眼泪。C项,古今同义词。D项,“穷困”,今义,贫穷;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
答案: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见”,前,表被动“被”,后,动词“显露”;B项“唯”,均为语气词,表希望。C项“以”,前,介词“按照”,后,连词“来”。D项“顾”,前“不过”,后,“回头看”。
答案:B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解析:①⑥名词作状语,②③⑧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⑦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
B.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
C.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坚硬,锋利
D.乃欲以生劫之  生:活着
解析:C项的“坚”,应为“剑插得紧”。
答案: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既”均为“已经”,“……之后”;B项,“因”,前,于是,后,依靠;C项,“而”,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故”,均为连词,所以。
答案:B
9.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来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解析:B项“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错,应是为了衬荆轲。
答案:B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叫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2)于是秦王拔剑刺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通“导”,引导。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亡:逃跑
B.太子避席而请曰  避席:起身,离开座位
C.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D.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  长者:年长之人
解析:D项的“长者”应为“道德高尚的人”。
答案:D
12.下面的句子,全都表现太子丹礼贤下士的一项是(  )
①愿图国事于先生 ②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③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④愿先生勿泄也 ⑤偻行见荆轲 ⑥太子避席而请曰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①句是鞫武所言,④句是太子丹叮嘱田光的话,⑤是田光所为。
答案:B
1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以及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也。愿先生勿泄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鉴赏理解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及其发展过程。A项“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
答案:A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秦国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称说太子:“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遵命。”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虽然这样,我也不敢以此(为借口)怠慢国事。(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愿足下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教命。”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四、语言表达
15.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不超过15个字)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去掉相关修饰语,剩下的中心词可以视为重要词语。
答案: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 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16.下面是对屈原的一段赞词,请仿照它,为荆轲写一段赞词。
屈原:屈原投江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除注意保持句式一致外,还应注意人物的行为,突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答案: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