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短新闻两篇》课件及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短新闻两篇》课件及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3 11:03:01

文档简介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泊 泊位 漂泊 水泊梁山
B.下载 搭载 载体 风雪载途
C.供职 供奉 供应 供认不讳
D.强制 强劲 强迫 差强人意
解析:A项水泊梁山(pō),余读bó;B项全读zài;C项供应ɡōnɡ,余读ɡònɡ;D项强迫qiǎnɡ,余读qiánɡ。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港湾 旗竿 换旗易帜 安排就序
B.巨辐 气艇 举世瞻目 冉冉升起
C.明媚 婆娑 万像更新 驻外使节
D.祷告 雏菊 绿树成阴 笑逐颜开
解析:A项旗竿—杆,安排就序—绪;B项巨辐—幅,气艇—汽;C项万像更新—象。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4时30分,面色________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2)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________,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3)他们(照片中的囚徒)表情________。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A.凝重 茫然 木然    B.木然 茫然 凝重
C.凝重 木然 茫然 D.茫然 凝重 木然
解析:凝重:端庄,严肃。茫然:一点也不知道,不明白的样子。木然:一时不知所措的样子。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艺术形式靠口传心授得以延续,但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这些艺术形式有可能成为千古绝唱,因此,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保护传承人。
B.商务印书馆日前联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推出的“汉语盘点2010”年度字词活动揭晓。“给力”无可厚非地成为2010年国内词第一。
C.4年来,这个国家做贫困县竟然耗资1200万进行34次明星演唱会,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该县大量令人注目的民生问题却无人问津。
D.近日,叫人目瞪口呆的“天价微博”“天价QQ”再次激起了网民对垄断行业的不满,而运营商对此解释是“只是没有尽到事先告知的义务”,有网友却认为,迟到的提示,其实是事先设好的陷阱。
解析:A项千古绝唱:指自古以来最好的作品;B项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表示虽有错误、缺点,但可以宽容或原谅,此处应为“毫无疑义”;C项令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不一般,对人有吸引力。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今天在江西首飞成功。该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填写了我国大型民用直升机研制的空白。
B.“倡导低碳生活,追求绿色时尚,争当低碳先锋”是海南大学750名学生代表在“建低碳绿岛,大学生先行”主题教育活动上的神圣宣誓。
C.无论是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还是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大秦帝国》,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关注和普遍好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两部作品具有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带来的。
D.北京大学在本学期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的消息,一开学就让燕园学子十分期待,甚至引起了社会和友邻高校学生的关注。
解析:A项,缺主语,在“水平,”后加“该项技术”,搭配不当,将“填写”改为“填补”;B项,搭配不当,将“宣誓”改为“誓言”;C项,句式杂糅,去掉“所带来的”。
答案:D
6.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①句“从那时起”中的“那时”应指③句中“十四年前”,③在前①在后;④句中“也”字决定④在②的后边。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7~10题。
①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③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④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⑤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⑥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⑦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⑧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⑨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⑩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7.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沉思考。
8.这篇特写之所以征服读者,不仅在于写出了事实,还在于它写出了情绪。请分析本文作者是如何表现情绪的多层次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观者从最初默默匆匆地走过到步履沉重,他们“呆望”着毒气室和焚尸炉,“浑身发抖,毛骨悚然”,进而“惊叫”,“不忍卒睹”,“憋得喘不上气”,变得“跌跌撞撞”,以至“相互恳求地对望”,认为“够了”。这些情绪的变化富有层次,而且极其强烈。但是作者的描写极为克制,几乎是不动声色。但是正是这样,形成了巨大的欣赏反差,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参观者所经历的情绪体验。
9.“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10.课文第⑥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2)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蕴涵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了文章主题,深刻揭露了纳粹的罪恶。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圆明园庙会引热议
圆明园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首届“圆明园皇家庙会”将举行,据介绍,“2010年首届圆明园皇家庙会”由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办,北京枫叶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协办,将于2010年2月10日至20日,即阴历腊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七,在圆明园遗址公园里的绮春园至洞天深处一线举行。
1月24日,记者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工作人员随手递给记者一份有关本届皇家庙会的宣传单,“体验皇家生活,共享欢乐和谐”的庙会主题格外显眼。
据了解,本届皇家庙会计划招租192家摊位,范围包括风味小吃、皇家贡品展、年货展卖、民俗文化、游艺项目等,由于庙会期间恰逢“情人节”,所以还将推出比武招亲、格格选亲、有奖悬挂同心锁等活动。
对于即将在圆明园里举办的庙会,社会各界看法不尽一致。
1月22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里游览的大学生李江哲说,这里是让人沉下心来回顾和反思历史的地方,很难想象这些断壁残垣与庙会的欢闹场面共融。而另一位游人却认为,圆明园要有眼泪,更要有笑声。平时买10块钱的门票只能参观,庙会期间既能逛庙会又能游园,可一举两得。也有人担心,庙会本身可能不会对圆明园造成影响,但春节期间大量游人涌入,可能给文物古迹保护带来压力。
该不该在圆明园里举办庙会,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思考。
圆明园内能否开展庙会等娱乐活动?对文化遗产是否会造成伤害?
王道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首先,我们必须保护文化遗产,这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头等大事。圆明园遗址印记了国耻,在很多国人心里确实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如果让一些摊位进到遗址公园里,对圆明园这种特殊的氛围也不严肃。如果搞庙会,也应当在遗址聚集地之外搞,比如新修建的正觉寺,可能更为理想。
郭黛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圆明园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等。并无不妥。根据圆明园管理处公布的皇家庙会规划,这些活动并没有在文物集中之地,更没有在大水法附近举行,目前看主要就是集中在绮春园至洞天深处一带举行。
圆明园庙会是“古已有之”还是“空穴来风”?
王道成:庙会是民间的活动,圆明园历史上也没有关于庙会的记载,只有“买卖街”,但与民间庙会迥异。所谓“皇家庙会”的说法似乎缺乏史实资料。
郭黛恒:据考证,圆明园确实有过类似庙会的活动,这是清朝皇室体验世俗生活的一种形式。就是在舍卫城的买卖街上,乾隆皇帝曾率皇族成员和亲信大臣们来开展各种类似于今天庙会的活动。期间,还曾发生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并非无中生有。
该不该容忍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商业活动?
王道成:对于圆明园来讲,首要的任务必须是认真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经费问题,应该依靠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文化遗产中虽然不能说对商业活动零容忍,但决不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带来一点风险。
郭黛恒:长期以来,圆明园确实在坚持着很低的门票收入,圆明园本身文物经费不足确是事实,如果能通过办庙会弥补一下经费的缺失,未尝不可。现在有人说,圆明园办庙会开了头,以后故宫是不是也要搞庙会?我认为这是一种杞人忧天的说法,事实上,故宫无论是门票收入,国家投入还是海外资助,对圆明园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但是,圆明园举办庙会也要注意,应切实避免像有的庙会一样,就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商业买卖,只顾租摊赚钱,看不到任何文化色彩,圆明园的庙会应该在宏扬传统文化上带个好头。
11.这篇文章的前五个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报导了哪些方面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的前五个自然段交代了热议的新闻背景。报导的情况:①圆明园将举行首届“圆明园皇家庙会”。②庙会主题及活动内容。③人们对圆明园举行庙会的看法。
12.王道成和郭黛恒两位专家,在看待圆明园办庙会这一问题的观点有没有相同之处?如果有,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体现在保护文化遗产,宏扬传统文化上。王道成认为,保护文化遗产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头等大事,如果搞庙会,也应在遗址聚集地之外去搞。郭黛恒认为,圆明园本身文物经费不足,办庙会可弥补经费缺失,且庙会并没有在文物集中地。综上可见,两位专家无论反对办庙会还是赞同办庙会,在保护文化遗产,宏扬传统文化这个点上是一致的。
13.在报导中,一位游人这样认为,“圆明园要有眼泪,更要有笑声”,对这句话你如何认识,写一段不少于70字的话来进行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鲜明,思想健康,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语言表达
14.给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10字以内)
本报讯(通讯员张平)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校求索音像出版社摄制的百集大型纪录片《巨变》近日在京开机。
这部纪录片将采用真实再现、人物访谈、历史资料和全景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从全国挑选100个重点县(市)进行分集拍摄,力图用影像多侧面、多角度见证中国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展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时代巨变,同时也为改革开放留下第一手宝贵历史资料。《巨变》由谢万历担任制片人,于晶龙出任导演。该片计划在今年7月1日前在中央党校信息中心网站、各电视台播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集纪录片《巨变》开机
15.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所体现的中心。(20个字以内)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胡锦涛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共58张PPT)
第四单元
是谁,把最激动人心的一些事告诉我们?是谁,把这个世界的罪恶昭示给世人?是谁,让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可敬可爱的人物?是谁,让我们时时刻刻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新闻,是报告文学。
本单元主要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现场和与之有关的背景材料,做到了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结构布局安排有序、繁简得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了作者罗森塔尔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见闻,有客观叙述也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包含了作者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憎恨。
(学生用书 P69)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飞向太空的航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能区别消息、特写、通讯、报告文学等不同的新闻样式。
2.能够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抓有效信息。
3.学习新闻叙事写人的技巧。
4.学习新闻简洁有力的语言及多样化的结构。
5.把握作品主题,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生用书 P69)
(1)“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用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学生用书 P69)
(2)新闻的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
①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一行标题和多行标题之分。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又称辅题或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概写标题通常要求的是一行标题(即主标题)的概写。一般说来标题新闻更简洁,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报道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动态新闻要有时间、地点要素)外,其余要素均应具有。
③主体: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原因五个要素。其在事件的顺叙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④结尾: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它用于揭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形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13.短新闻两篇
篇头寄语  
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紫荆花儿在这里绽放;百年的国耻一朝雪尽,百年的泪眼一展笑颜。香港回归,举国欢欣,历史记下了这一时刻,历史更告诉我们,“落后就意味着挨打”,我们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奥斯维辛,这个血淋淋的名字,这个曾是人间地狱的地方,阳光照不彻这里曾经的黑暗,花草遮不住这里曾经的血腥,这里曾上演人类最残酷的悲剧,这里至今仍游荡着上百万冤魂。荣誉不能遗忘,历史更要刻在心中;“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牢记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去全力争取人类的和平。
七子之歌——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学生用书 P70)
赏析:这首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当诗人痛苦、焦灼地注视着那被异族霸占的土地,深情地呼唤香港的时候,它也艰难地回应:“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香港比作母亲被夺走的孩子,诗人把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移入对象,使“香港”有了人的道德情感。它虽然从母亲的怀抱中被夺走,遭受异类的蹂躏,但仍坚贞不屈,心向着祖国,诗人赋予了它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情操。“香港”在帝国主义的摧残中不屈呼号。因此“七子之歌——香港”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张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咀嚼这痛苦,发扬民族优秀的精神传统,抗外侮,兴中华。在“五卅运动”正在兴起的当时,这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1.一洗国人耻,百年沧桑尽。
——贺香港回归
2.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独漉篇》
3.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亚里斯多德
4.遗忘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埃利·维厄瑟尔
5.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海·约翰逊
(学生用书 P70)
6.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
——桑塔亚纳
7.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
——雨果
8.把世界拥抱在整个怀中,战利品太沉重了。
——罗曼·罗兰
9.战争的形象是流泪、痛苦、死亡。
——托尔斯泰
10.武力表现了人类的软弱。
——泰戈尔
11.世界和平是今天最宝贵的财富。
——卡里略
(学生用书 P70)
答案:湾|弯 绪|序 竿|杆 泊|舶 嬉|嘻 志|智 秘|密 萃|粹
1.在今天举行的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前,面色(  )地引用《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庄重、凝重)
辨析:庄重:不随便、不轻浮,多用于言语举止。凝重:端庄、严肃,多用于神态脸色。
(学生用书 P71)
2.任何人,任何企业,只要你在中国的土地上,就要接受中国法律的(  ),不要因为你是外资企业,就享有法外特权。(管制、管治)
辨析:管制:①强制管理;②对罪犯或破坏分子施行强制管束。管治: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
3.先生的门前是一片小池塘,池塘里种满了荷花,池塘的后面是翠翠的竹林,先生的书房便(  )在竹林中。幽雅的环境、清新的格调透露着先生的追求。(遮掩、掩映)
辨析:遮掩:①意指一方对另一方遮住使不显露;②掩饰。掩映:彼此遮盖而互相映衬。
4.动漫作品的适应对象是儿童,优秀的儿童作品不但能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而且对开启儿童的(  )也应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动漫作品,恐怕合格的不多。(心智、心神)
辨析:心智:①思考能力;智慧;②心理性情。心神:①指心思;精力;②指精神状态。
5.面对2011年的经济形势,我们既要全力防控“热钱”的炒作,又要避免资金的(  ),走好这一步,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回升。(呆板、呆滞)
辨析:呆板:①神情呆滞;②死板不灵活。呆滞:①迟钝,不灵活;②(资金)等流通不畅。
答案:1.凝重 2.管制 3.掩映 4.心智 5.呆滞
1.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2.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3.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能理解。
4.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学生用书 P71)
一、感知文本
1.作家作品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位记者的合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是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报道。
(学生用书 P71)
2.背景资料
(1)1841年1月26日,英国占领香港岛。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开始。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98年6月,李鸿章又在北京与英国公使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又以租借为名,谋取了新界。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的这一天,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盛大庄严的香港岛主权交接仪式。
(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波兰南部的小镇奥斯维辛建立的关押、屠杀战俘的一个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是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它建于1940年4月,所辖面积4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集中营:主营、比克瑙集中营、莫诺维辛集中营。它不仅是苦役犯的监狱,而且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杀人场。集中营内有4座大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在集中营存在的三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初,德军为消灭罪证,将集中营炸毁。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历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3.理顺结构
4.归纳主旨
(1)《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如身临其境,感到震撼与窒息。
二、难点探究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含义?
提示: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怎样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对比。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提示: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回归了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提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首次踏上香港的历史。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提示: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第二次是结尾处的“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7.文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该怎么理解?
提示: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郁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8.罗森塔尔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拟写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要求以一目尽传精神。其主标题旨在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概写标题通常要求的是一行标题(即主标题)的拟写。
新闻标题的拟写应注意:
①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②一语破的。新闻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件,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才是它的精华,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才有突破性。
(学生用书 P72)
③简洁明快。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过程、细节、消息来源和不必要的议论,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④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要明确表达作者的立场。
⑤生动活泼。标题要有表现力、感染力,给人以启迪,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注意采用适当的修辞方法。
【经典例题】 给下面一则消息加上适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国民生银行今天在京共同举行“中国民生银行向嫦娥二号任务有关人员捐资仪式”,意在激励探月工程有功人员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民生银行从提升国家核心实力、助推我国航天工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愿望出发,决定捐资900万元人民币,建立嫦娥工程奖励基金。基金将用于国家探月工程的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以求壮大航天事业的科研队伍,并首期投入资金300万元,奖励“嫦娥二号”任务有关人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析]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述,要抓住事件最本质的东西,一语破的。本题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已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报道对象是“民生银行”;报道事件是“捐资”,只要依据导语进行概括,答案不难得出。
[答案] 民生银行向嫦娥二号功臣捐资
 奥斯维辛的数字统计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希特勒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走20万——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用人发编织的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学生用书 P75)
7000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德军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那时,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0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头目之一的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至少40座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卜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前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点说:苍白的数字演说着血淋淋的惨象。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说不尽心中的战栗;惨不忍睹,惨绝人寰,道不尽这无边的灾难。
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罗森塔尔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是不能接受的。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现状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敬畏生命之地震博物馆
“建地震博物馆,是为了留下沉痛的灾难记忆和灾难中闪光的民族精神。”汶川地震博物馆耗资3000万元,把征集来的地震实物以日记的形式记载,真实地记录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灾区每天发生的事情。其30多个展厅,分为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普馆等,再现了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学生用书 P76)
博物馆最多的就是大量现场照片的展示。此外,陈列的地震实物有:惨不忍睹的地震废墟、生活用品、永远停留在地震发生时刻的座钟、被滚石砸瘪的运钞车,“可乐男孩”薛枭喝过的空可乐罐,以及从废墟中挖掘出的学生日记、书包、鞋等各类工作学习生活用品。在博物馆征集的数万件地震实物中,温家宝总理指挥救灾时用过的扩音话筒以及他在直升机上使用过的军用地图等格外引人注目。
睹物思人,睹物思情,睹物思义。抗震英雄中有为救学生以身殉职的人民教师、勇救村民的党支部书记、累倒在救灾前线的志愿者,还有那些现在仍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与建设者以及用爱心连接起来的“中华结”……
悟言: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是对生命的敬畏,为了永存生命的记忆。当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的感情步入地震博物馆时,不由对生命产生崇敬:回忆生命的过去,憧憬生命的未来,思考把握生命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