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平移(一)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5.4平移(一)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10-23 11:1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4《平移》(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5.4《平移》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这六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从《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等,通过将图形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本套教材在不同阶段安排了这些图形变换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及“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等平移变换的基本特征。故本节课我确立了“图形平移的特征”为教学的重点。
教材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平移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平移作图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要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必须具有图形平移的生活常识等知识储备,同时,还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以上所须基本都已具备,但学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稍微偏弱一些,而且虽然学生对动手操作活动较为感兴趣,但探索精神和学习毅力却又不足。根据我班学生的这些特点,本节课的难点我确定为“认识图形平移的特征”。
二、课程目标设计
1、 知识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和理解平移的基本含义,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特征。
2、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解决问题: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 情感态度: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课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平移的概念和性质都属于上位学习,根据它们的这种同化关系,对平移的概念宜用概念形成教学方式,性质则用发现法.我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平移的概念,再让学生从活动中自主探索得到平移的性质,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课堂结构设计如下: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概念教学使用具有新闻意义的图片作为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用动画演示探究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思考、学习。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达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 学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听一听:屏幕上出现南平铝厂办公楼“平移”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2005年6月18日《闽北日报》报道了南平铝厂利用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技术将办公楼成功平移到72米之外的山脚下的新闻,此次平移工程创造了闽北之最,达到了既保持大楼原样,又节省了资金的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紧接着,多媒体演示建筑物平移的3D模拟动画。 介绍发生在身边的创造了闽北之最的建筑平移新闻,使学生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激发了求知欲,使新课的开场愉悦而有意义,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节的课题——平移。
说一说: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经历,举例说出生活中平移的例子。看一看:观看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短片,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通过列举平移实例以及观看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平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探究归纳,发现新知 出示问题一----探究平移的定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然后提出3个问题:(1)图中,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形状和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2)在传送带上,如果电视机的某一部位向前移动了80 cm,那么电视机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3) (电脑出示问题,并演示四边形ABCD移动到四边形EFGH的位置的过程)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台电视机的屏幕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如下图),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教师展示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并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归纳:1、平移的概念 定义的探究过程,可以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图中的情景开展思考、讨论。问题(1)是从整体上把握平移前后物体的特征;问题(2)是从局部分析,把握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问题(3)是从实物中抽象数学模型(平面几何)的过程。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平移运动。由此抽象出平移的基本内涵及概念。
巩固练习下列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1)打针时针管的移动(2)射出的子弹(3)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行驶(4)冷水受热过程中小气泡上升变成大气泡(5)人在楼梯上走(6)钟摆的摆动(7)飞机起飞前在直线跑道上滑动 平移的定义得出以后,给出一组判断题,及时深化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交流、讨论中巩固概念。
出示问题二——探究平移的性质学生动手操作: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出,将 ABC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 A`B`C`.请学生自己先尝试,然后同桌交流,将方法最后统一操作,并且请同学代表投影展示成果,交流方法。思考:△A’B’C’是否可以看成△ABC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如果是,那么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探究结果。然后教师提出4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如图,点A、B、C的对应点分别是 ,图中的对应线段有 、 、 ;对应角有. 、 、 。2、在下图中,线段AA’、BB’、CC’怎样的位置关系?3、在下面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4、由(1)、(2)两个问题,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______________;对应线段_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____。归纳:2、平移的性质图形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变;图形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性质的探究过程,可以先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然后再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从局部刻画平移过程中的不变因素,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问题4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应让学生充分总结、交流、表达,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此归纳出平移的性质。
三、变式练习,应用新知四、归纳总结,形成认知 1、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     )   A、形状  B、位置     C、大小  D、形状、大小及位置2、如图,∠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ABC=33 ,则∠DEF= 3、欣赏并说出下列各商标图案哪些是利用平移来设计的?(1) (2) (3) (4) (5) (6)4、如图, ABC沿着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 A`B`C`.如果AB=6cm,AE=10cm, AC=20cm,∠BAE=53 o ,∠B=90 o ,你能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哪些角的度数?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题组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图案欣赏: 图案欣赏给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也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归纳能力。
学生面对面畅所欲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小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是:掌握最好的地方是:不明白或还需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本节课用的学习方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是: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习题5.4 第1、2题(2)选做题:A层:习题5.4 第5题 B层:习题5.4 第7题 为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作业,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教学评价设计
关注学生对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否独立探索得到平移的性质,能否利用平移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探索平移性质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表现,如能否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各项活动,是否与伙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合作中每个人的责任意识等,在总结过程中关注学生所倾注的情感,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促进其学习。
附:板书设计
5.4平移(一)1.平移的概念 2.平移的基本性质 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分层作业
巩固提高
(1min)
归纳总结
形成认知
(4min)
变式练习
应用新知
(7min)
探究归纳
发现新知
(28min)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5min)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