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清朝,定都京师
辽朝,五京之一,名南京
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
明成祖时,迁都京师
五朝帝都
北京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辽朝——契丹族
2
·西夏——党项族
3
·金朝——女真族
4
·元朝——蒙古族
(916-1125)
(1115-1234)
(1038-1227)
(1271-1368)
一、辽与西夏
(石敬瑭)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耶律德光)升为南京,又曰燕京。
——《辽史·卷十》
1、契丹帝国——辽朝
(1)起源
鲜卑同源,辽河上游
(2)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改国号为辽。
辽朝在燕云地区(汉人聚居)的治理
“先是,契丹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不均,至是一等科之。”
“(辽圣宗)免南京被水户租赋...赐南京统军司贫农耕牛”
“因其(汉士)素所习之业取士”
——《辽史》
法律平等
恢复生产
开科取士
“(辽地汉人)不复思归”
——欧阳修《新五代史》
“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司马光《资治通鉴》
“燕民皆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统治政策:“一国两制”
南、北面官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四时捺钵
依然保持草原习俗,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
钩鱼
夏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
议政
秋
庆州
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
议政
猎虎
辽朝对北方的民族交融做出了卓越贡献!
南、北面官制度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作用: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加快了民族交融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辽五京最后设立的西京——山西大同
2、西夏——党项王国
大同
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宋初
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
1038
1044
夏宋罢兵和议,夏与辽交恶;
辽升大同府为西京,“以控制西夏”
1049
辽兴宗亲征,迫使西夏称臣
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
唐末
时
间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称呈现双轨形态
此后,辽、宋、夏之间基本能维持平衡。然而,60多年后...
仿照中原统治制度,官分文武,由蕃、汉人担任;
还设有限于蕃人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
西夏的制度
既保持党项贵族在政府里的主导地位
又适应汉族地主建功立业的要求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女真
金
二、金朝入主中原
农牧并举
1、女真崛起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
。
2、迁都
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基本沿袭唐宋
(汉化)
&
制度建设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京都之选首也”
——《金史·梁襄传》
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史·兵志》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
“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以郡县制建置进行管理,将过去领兵打仗的千夫长猛安,百夫长谋克,改革为受封的地方领地、领户之长。
特点: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形成了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3、由盛转衰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小尧舜”
(1161-1189在位)
宋孝宗
“乾淳之治”
(1162-1189在位)
南北方都出现了难得的国富民安局面,边境榷场贸易繁荣。然而,平衡很快又被打破...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
——《元史》
蒙古帝国版图
政权
元
时间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蒙古族
建立者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大都
主要制度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元的概况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铁木真
忽必烈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
行省制度:全国共设10个
吐蕃地区:萨班归附,设宣政院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元代急递铺令牌
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对地方的管理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中国现代省制的开端。
“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元:中书省一省制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相权反弹
重点:元的中央制度——中书省
元代官员像
【拓展】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朝代
表现
西周
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西汉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隋唐
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派文臣管理地方,设置通判监督地方
元朝
推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
明朝
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国史大纲》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古族
二
色目人
主要是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人等
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等人制”(后人概括)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今日。
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
最后,还是蒙古
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
元帝国的覆灭
【课堂总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因俗而治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
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民族崛起
统治政策:行省制度等
民族关系
元朝的灭亡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