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双十高中2021届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客观题(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B
B
C
A
B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D
A
B
C
B
A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D
A
D
A
C
A
C
二.主观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31.(19分)
(1)特点:疾疫出现频繁;流行地区呈现出不平衡性;每次疾疫的发生延续时间长;危害都很大;流行性传染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疾疫大多流行于夏秋季。(7分)
(2)特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得以加快;公共卫生管理走向制度化法律化;现代防疫体系建立并得到完善。(5分)
原因:当地政府的不断努力;社会力量的活跃;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卫生意识觉悟的提高;一大批公共卫生人才的努力奋斗;受到西方公共卫事业的影响。(7分)
32.(14分)
(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7分)
(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7分)
33.(12分)
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①结合时代背景,对梁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从梁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的角度论述。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结合詹天佑的主要成就,从推动近代科技进步、为国争光的角度论述;结合邹容的思想及其影响,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度论述;结合周恩来的革命活动,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贡献的角度论述。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34.(10分)
(1)措施: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5分)
(2)意义: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5分)厦门双十高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客观题(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据学者统计,近几十年发现的甲骨文遗址除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外另有25处,其分布情况见下表。商至周甲骨文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人统治范围扩大
B.金文取代了甲骨文
C.文字体系逐渐成熟
D.争霸战争持续不断
2.《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A.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后汉书》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破坏了小农经济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
D.缓和了阶级矛盾
4.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
A.保障地主阶级利益
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5.下表为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6.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7.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C.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D.对司法主权遭破坏的无知
9.《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人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11.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D.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共鸣
12.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13.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的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14.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下图为各行业所占比例。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C.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15.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16.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D.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建立
17.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18.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19.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B.新文化传播须与劳工运动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
D.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社会根源
20.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2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以下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22.雅典公民担任陪审员原本是没有报酬的。公元前451年,伯里克利规定担任一天陪审员可获得2个“奥勃”,后增至3个“奥勃”,约相当于雅典平民半天的收入。这一举措
A.改善了公民生活
B.削弱了贵族影响力
C.破坏了民主政治
D.维护了法庭的权威
2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A.发达的城邦教育
B.规范的公共决策程序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24.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由此可知,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A.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B.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C.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D.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25.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文化的权威不再是宗教宣扬的‘信仰’,而是科学揭示的‘自然”’。这一思想新变化
A.动摇了封建专制理论基础
B.否定了宗教的社会作用
C.导致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
D.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26.1780-1851年英国从北美洲进口棉花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大量原料
B.北美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C.世界市场形成各国联系加强
D.棉纺织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27.下表是欧美五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表(100=每个农业男工每年净生产一千万卡植物性热量),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工业革命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B.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C.西方大国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
D.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28.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将关于“日益贫困和食物短缺的抱怨”是否得到证实的问题,作为学术奖励的论文题目。有10位学者认为已得到证实,只有2位学者认为这些抱怨没有得到证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战争破坏经济发展
B.四分五裂的政治现状
C.工业化进程带来新问题
D.过度开发使资源短缺
2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内阁的组成,一般是由总统提名一个议会多数党领袖成为总理,然后由总理提供一份阁员名单交由总统任命。由于党派众多,一个政党几乎无法组阁,几乎都是多党联合组阁。这一现象
A.导致法国内阁更迭频繁
B.体现总统对议会的制约
C.表明总统行政权的扩张
D.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30.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1918年产生出两半的社会主义,正如在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的两只鸡雏。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列宁意在
A.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
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
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
D.阐述德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二.主观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1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7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5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