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sè) 琴弦(xuán) 沧海(cānɡ)
B.晓梦(xiǎo) 惘然(mǎnɡ) 虎旅(lǚ)
C.晓筹(chóu) 马嵬(wéi) 杜鹃(juān)
D.宵柝(chè) 贵妃(fēi) 鲛人(jiāo)
【解析】选C。A项,“弦”读xián;B项,“惘”读wǎnɡ;
D项,“柝”读tuò。
﹒
﹒
﹒
﹒
﹒
﹒
﹒
﹒
﹒
﹒
﹒
﹒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料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待:可以期待
【解析】选D。可待:哪能等到。
﹒
﹒
﹒
﹒
﹒
﹒
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 B.空闻虎旅传宵柝
C.不及卢家有莫愁 D.庄生晓梦迷蝴蝶
【解析】选B。这是写当时唐玄宗、杨贵妃真实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运用典故。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B.只是当时已惘然
C.望帝春心托杜鹃 D.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析】选D。D项,不及:不如。A项,古义:青春年华,
此指一生;今义:青少年时代。B项,古义:迷惘,茫然;
今义: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C项,古义:指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爱慕异性的心情。
﹒
﹒
﹒
﹒
﹒
﹒
﹒
﹒
5.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③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
④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沧海月明珠有泪
③只是当时已惘然 ④无复鸡人报晓筹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锦瑟》一诗,完成6~7题。
6.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追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7.该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诗于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主题,三、四句使用“庄周梦蝶”“杜宇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五、六句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月明”“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之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湿润迷蒙又邈远难觅,表现了
理想的幻灭和诗人的彷徨与悲伤。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略显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之隐痛。
(二)阅读《马嵬(其二)》一诗,完成8~9题。
8.仔细阅读《马嵬(其二)》一诗,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②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的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9.按时间的发展应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请说说《马嵬(其二)》一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倒叙,从整体上看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0~13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0.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解答时,应整体感知这首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所写内容及所抒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与恋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缠绵悠长的思念,抒发的是一种爱情与生命同在,恋人永远相爱之情。
11.诗人为什么用“无题”做题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应明确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去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自唐以来诗人凡不愿标出主题时,就称为无题。这是一首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写别情的诗,不便直接表达主题,所以称为“无题”。
12.怎样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的两个“难”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见难”的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13.怎样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运用“春蚕”“蜡烛”两个比喻,来抒写浓厚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丝”与“思”谐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这两句诗中,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著与追求。
四、语言表达
14.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从形式上看,应注意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内容上应注意引用的内容要正确。
参考答案:(读李商隐,)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读李商隐,)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读李商隐,)我懂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种智慧的借鉴
15.观察右面的新闻漫画“学会感恩”,
根据所给的材料及漫画的内容,写一段
评论。(60个字左右)
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南益阳医学
高等专业学校被指要求每个即将毕业和实习的学生都要捐款10元,购买礼品答谢学校。校方称用收取的钱建雕塑向学校献礼,并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培养自己多年的学校,学生应满怀敬意,心存感激。可学校如果要将这份感激用金钱来衡量,并下达命令,强制学生掏钱来感谢,这份暖暖的情就有些变味了。